【明報專訊】最近是全港小學第一次測驗或考試的高峰期,我身邊的同事、朋友等,每當孩子考試前都會特別緊張,有的會增加孩子補習的次數或密度,有的會印製與考試內容程度相等的補充練習,有的甚至會請假來陪孩子溫習。
每當我在大專教授的學生完成小組匯報後,必定會問我:「老師,我們分數是多少?拿到100分嗎?」無可厚非,在教育制度裏,分數是評定學生學習表現的一個準則,但作為爸爸的我們亦要反思自己育兒的理念:我們如何評定自己的孩子?以下分享3個貼士,希望一起努力培養「另類100分」的孩子。
1. 信任是親子關係的基礎
大兒子是一個相對自律的孩子。記得他小一時,在考試前一天只溫習了半小時,便告訴我已溫習完畢。當時我匪夷所思,本想督促他再溫習多一點時間,然而,當我問及考試內容時,他總能正確回答,結果成績也十分理想。這次事件讓我明白,信任在父子關係中非常重要。如果我強硬要求他繼續溫習,可能對考試結果沒有影響,但肯定對父子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2. 與孩子同行
小兒子是一個求知慾強,但不細心的孩子。他對數學和常識的興趣我一向不擔心,但英文是他從小非常懼怕的科目,他對身邊家人、朋友和老師直言不諱「我不喜歡英文」。一旦他認為默書、測驗、考試的內容很多,就會感到困難。因此,每當收到評估的範圍,我便與他一起訂立溫習計劃,分拆內容,每天只溫習小部分,例如1至2個生字。日積月累下來,他便學會這些內容。另外,他十分喜愛桌上遊戲,因此我「把握機會」與他玩英文的拼字遊戲(Scrabble),藉以消除他對英文的恐懼。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對英文漸漸顯得更有自信心。
3. 過程比結果重要
上文提及我的學生十分緊張能否拿到100分,獲得理想分數固然值得高興,但我更在意他們在準備小組匯報的過程中,能否真正理解知識,將理論融入實踐。在育兒上亦然,我經常告訴孩子們:「盡了力就好!」即使未得知他們的考試結果,但因為我看到孩子們已經盡了全力應對,所以在考試結束後,我便提早「獎勵」他們去吃最愛的壽司,讓孩子明白我最在意的是他們在過程中是否盡力,而非最後的結果。爸爸可以鼓勵孩子努力而非僅僅追求高分,讓他們明白學習的真正價值在於理解和成長。
作為爸爸,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出能夠面對挑戰、勇於探索和持續學習的孩子,而不是僅僅追求一個完美的分數。只要他們在過程中付出「100分」努力,我們就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並與他們分享每一個成長的瞬間。當世界都在用分數來評定他們的表現時,我們作為孩子的爸爸,可以有點不同嗎?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