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HOT PICK
由本地非牟利藝術團體HKwalls主辦的街頭藝術節,即日至3月30日舉行。30名藝術家在中西區大街小巷即席繪製大型街頭壁畫。創作遍布大廈外牆、店舖鐵閘、鐵皮屋攤檔、庭園,以至街頭,為城市景觀添上趣味及濃厚藝術氛圍。
2025-03-22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上環文咸西街,南北行林立,又名「南北行街」,日間熙來攘往,晚上卻有點冷清。想不到2月初有一家低調開幕的韓式燒肉小店,憑着韓式街頭裝潢和一群韓國年輕oppa店員而在社交平台爆紅。每逢周五六晚市,餐廳外更有一條長長人龍,令這條老街忽然熱鬧起來!當你以為只是搞噱頭,正想嗤之以鼻之際,不少網民卻力撐小店有顏值兼有實力,大讚燒肉有驚喜!原來秘密在於熟成處理豬肉,煎香後能做到肉味濃郁兼軟嫩,難怪成為最新人龍店。
2025-03-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看了由榞劇場主辦的「獨腳戲」系列:郭翠怡《My Therapist Said: II - 穿 a 窿》(下稱《穿 a 窿》),有種舒攤的感覺。其實郭翠怡早於2023年已經做了這個表演的第一集《My Therapist said:》。同樣是獨腳戲,只有郭翠怡一人在台上,分享她療癒自己的經歷。有趣是兩個戲的舞台,都是和觀眾「同在」的,沒有高低之分,而郭翠怡會在觀眾之間穿梭。
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Court!」全體站立,法官入座,互相鞠躬,坐下,開庭。這是香港開庭審訊前的法庭禮儀,讀者可能在電視劇看過,甚至身在庭中感受過。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的案件審訊,除了留存在一紙紙法庭紀錄裏,或許還有「紀錄劇場」能帶領我們時光倒流、回到過去,窺看昔日法庭上的刀光劍影。
2025-02-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情人節的關鍵字是什麼?大概是「愛」。今日,有人說出愛,有人聽見愛,亦有人看見愛——左手小臂在下、右手小臂在上,雙臂交疊至胸前,這是香港手語的「愛」;無名指與中指彎曲至手心,其他手指自然張開,這是國際手語(International Sign)的「愛」。
2025-01-25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在日本體驗穿和服、在韓國穿韓服打卡,相信是不少人的旅遊指定行程吧?但說到香港的代表服飾,你腦海裏有沒有閃過《花樣年華》中張曼玉那身妸娜多姿的旗袍?那優雅的姿態,古典的韻味,簡直就是復古時尚的最佳代言!臨近農曆新年,何不換上一身旗袍,漫步於中西交融的中上環區,來一趟充滿懷舊氣息的打卡之旅,留下最美的倩影。
【明報專訊】來到上環,就不要錯過人氣網紅甜品店Ohlalagout。此店以招牌法式閃電泡芙和法式葡撻聞名,自2019年創立網店以來,已售出超過100萬件甜品,更是散水餅、升職慶祝及節日禮盒的熱門選擇。
2025-01-24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陶藝家梁祖彝(Joey)和自由攝影師成啟聰(Gary)合作,租下西貢鹽田梓空屋來舉辦陶藝展「為當夢是浮生事 為復浮生在夢中」,展覽名字引用自詩偈。約訪Joey是場心理戰,記者2024年7月看到展覽預告便詢問,Joey回覆「仍在籌備中」,預計8月頭開展;7月底又問,回覆「希望閣下繼續期待展期公布」;11月底不抱希望地最後一問,終於「是的差唔多開始啦」,但他說來訪時不能拍照——還要不要報道好?
2025-0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JPS Gallery位於的士丹頓街88至90號,曾是昔日中環唐樓建築群「卅間」之一,在1951年建成,屬二級歷史建築。2023年市建局完成活化,保留木製窗戶、窄身樓梯、外牆飾面等建築元素,修復唐樓原貌。JPS Gallery進駐地面,樓上則改建為共居空間,其中1樓為唐樓體驗館,供公眾預約免費參觀。
2025-01-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Randy,
2025-01-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前赤壁賦》寫到洞簫之音餘韻悠長,既像怨恨,也像思慕,似是哭泣,又似傾訴,大抵如此,洞簫才成為演奏殯儀音樂的樂器之一。香港都會大學(下稱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陳子晉是笛子和洞簫演奏家,他研究殯儀音樂十多年,發現殯儀音樂與粵劇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種廣東傳統音樂在電影《破.地獄》也作為配樂出現,讓大眾從此認識南音等傳統音樂文化,陳作為電影配樂顧問,他認為電影與傳統音樂保育有何關係?
2025-01-03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韓國女團LE SSERAFIM於2023及2024年先後兩度來港開設期間限定店,每次均大受粉絲歡迎。最近她們舊地重臨,新店由1月3日至12日設於上環差館上街24號,開放時間為上午11時至晚上7時。今日(3日)上午11時開張,門外早有近百名粉絲排隊,準備入內選購心頭好。
2024-12-20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時間該如何丈量?文獻中的歷史可以如何重新想像?致力推動研究藝術及藝術史的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下稱AAA),現正將Merve Ünsal、梁碩恩、Gala Porras-Kim和李永財4名藝術家歷時半年的對話,轉化為「無時無刻」展覽,以時間的概念為線,討論文獻的「後生命」(after-life)。一探這個充滿厚度的檔案空間之餘,正好可到上環走一趟,在滿滿老香港的風情中再思考歷史。
2024-12-2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赤柱軍人墳場十字架後的草地滿是花崗岩墓碑,書有香港戰爭的傷痕。不止墓碑上記載的逝者故事值得留意,墓碑本身亦有歷史價值。墓碑正面書有逝者名字、逝世日期、歲數等,背面、側面卻刻有如密碼一樣的英文字母R.B.L.與數字,究竟是什麼?
2024-12-15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楊天經今個聖誕節「升呢」做爸爸,於iStage劇團舞台劇《聖誕老人玩轉聖誕假》演廿四孝父親角色,此劇2017年首演獲好評,相隔7年重演,除原有的鄭至芝與劉浩翔外,還有楊天經、潘芳芳、魯文傑、冼振東、陳慧仙與施瑋延加盟,以及25名小演員。
2024-12-1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記者按下門鈴,洪館長打開「雪熊故事館」大門,從左邊的化石和水晶櫃開始導賞。這兩個從IKEA買來的書櫃原本放滿書和公仔,洪館長想搞搞新意思,便把祖父輩收藏的東西也放進去,「我沒刻意收藏什麼,我只是念舊,捨不得扔東西」。他「繼承」爸爸的不止是舊物,還有職業和興趣。
【明報專訊】挑戰在3日內跑完香港四大遠足徑的跑手在石屎森林裏的樓梯和山坡穿梭,跑遍高山低谷,克服傷患,有苦有樂。紀錄片《香港四徑大步走》拍下他們的故事和沿路走過的山景。導演Robin Lee回看那山徑之美,起伏的山巒,如人生有高低潮,過程艱辛,仍有所得。他說,無論做任何事,只要踏出第一步便能尋找前進的動力。
2024-12-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香港,你最喜歡哪個廁所?若時常往返於金鐘,想必會對太古廣場(Pacific Place)的廁所念念不忘。簡約的木紋設計、流暢的波浪線條,加上冬日供應熱水的洗手台,廁所真的可以成為休息室,身處其中,宛如在鋼鐵森林中覓得一方喘息空間。
2024-11-30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食環署轄下多個熟食市場經歷歲月洗禮,大部分已顯得老化,於2003年建成的上環皇后街熟食市場,早前成為政府街市現代化計劃下首個優化攤檔先導計劃項目。熟食市場於今年2月起翻新,主要優化用餐區及攤檔外觀,並於9月全面復業。優化後的熟食市場環境更明亮舒適,設有11個熟食攤檔,包括人氣西餐廳ABC Kitchen及曾記粿品,並提供約200個座位。
2024-11-2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隨意逛街,可能會在街頭巷尾遇到「吉舖」,雖然未知能否延續「執10間開16間」的統計數據,但新店始終難以取代開業數十年的老店。專門售賣懷舊物品的「店小二小店」,創辦人近年原來開闢了新戰線,專門蒐集結業老店內有歷史價值或故事的舊物。他每次都得跟時間競賽,用最快速度「斷捨離」,將有意義的舊物拯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