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2025年春天,大阪世博於夢洲開幕,是日本第三次舉辦世界博覽會,主題為「讓生命閃耀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我在開幕首周參觀約40個展館,深深感受各國如何透過建築、科技與展覽敘事,提出對未來的想像。主辦國提出極具完善系統的未來藍圖,成為本屆最核心的空間與概念實驗場域。
2025-05-0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MIRROR成員姜濤昨日26歲生日,繼上周六(26日)香港後援會於西九文化區舉辦6000人戶外生日會、無人機和海上煙火匯演連串慶生活動後,昨日壓軸舉行「免費乘車日」,請全港市民免費坐電車,數千姜糖(粉絲暱稱)一早在有「姜濤灣」之稱的銅鑼灣聚集,在偶像電車到來時,高呼「姜濤生日快樂」,場面墟冚。姜濤在社交平台轉發有關短片,在工作中度過生日的他,獲工作人員送上壽桃蛋糕慶祝。繼《蒙著嘴說愛你》、《作品的說話》和《好得太過份》後,姜濤四度於生日推出新歌,透露《On a SunnyDay》概念與姜糖有關,他在MV化身cute爆「姜兔」冧粉絲。
2025-04-2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早前的復活節假,不少港人北上或到外地旅遊,本地食肆商戶叫苦連天。五一和佛誕假期將至,不妨留港消費,振興本土經濟之餘也免受「塞過關」之苦,更輕鬆享受假期。港鐵特別在周末及公眾假期,推出期間限定觀光輕鐵專線「屯門發現號」,只要在發現號上購買「輕鐵旅遊證套裝」,便能在購票當日無限次乘搭發現號及所有輕鐵路線(包括天水圍及元朗)。發現號從兆康行駛至三聖,途經12個特選車站,乘客可以隨時上車下車,吃喝玩樂。
2025-04-29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各位乘客請注意,下一站係劉本章,The next station is Lau Pun Cheung。」你沒有聽錯,葵涌葵盛西邨內的確有一個「劉本章站」,沿着紫色「P1」入口,便會來到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校內有入閘機、不同港鐵站名和路線圖,以及仿效車站燈箱的指示牌。這間由外到內都充滿港鐵特色的學校,是為輕度智障兒童提供中、小學教育的特殊學校,校方希望在校園設計多花心思,使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可以在安全、愉快的環境下學習,讓他們更有動力去探索身邊事物。
2025-04-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神誕和打醮等宗教節慶常見搭戲棚做神功戲,戲棚基本上用竹和杉木建成,記者近日在天后誕見有師傅混合鐵架和竹搭戲棚,搭建技藝一樣,但並非人人接受這種打破傳統的做法,這教人想起政府上月要求以後的政府工務工程地盤至少一半須用金屬棚架,不由得思考竹棚和金屬棚的共存之法。不過搭戲棚和地盤竹棚是兩回事,入行40年的戲棚師傅黎志成說:「建樓那些不懂搭戲棚,但搭戲棚的師傅什麼都會搭。」他與搭檔李慧賢是如何結合鐵架和竹搭成戲棚呢?
2025-04-25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在京都,櫻花下總是旅人匆匆。近日,京都站外牆掛起一幅巨型黑白壁畫,畫面中從町家至木橋,同樣行人如織,但相中人並非遊客,而是藝妓、學生、茶道師、僧侶、警衛,還有drag queen等各式各樣的京都居民。這是由法國藝術家JR創作的拼貼攝影作品The Chronicles of Kyoto 2024,把生動有趣的人物照串連成充滿動態的壁畫,鮮明地揭示今屆KYOTOGRAPHIE京都國際攝影節的主題——HUMANITY(人性)。
2025-04-2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愛書人出外旅遊,念念不忘還是書。尋書是樂趣,不論滿載而歸,還是兩手空空,都會有新發現。上星期初遊首爾,也欲尋書,卻先在地鐵裏遇見詩。在月台的玻璃幕牆上,處處可見以白字印貼的詩行,不識韓文,還以為是警告字句或注意事項,畢竟這在香港是陌生的景象,多只在圖書館或咖啡廳遇上。用翻譯軟件試讀,縱未得神韻,旅程中也能嘗試咀嚼,像權龍太(권용태)的〈山行〉:「不要因為/沒有路就下山/看不見路就開道來」(節錄),旅行之道,也是如此吧。
2025-04-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習慣使用電子器材如手機、平板電腦獲取資訊的年代,不知還有多少人會逛書店、閱讀實體書?
2025-04-17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謝霆鋒將於下星期四(24/4)於啟德主場館舉行一連四場《Evolution Nic Live謝霆鋒進化演唱會》,相隔25年再開個唱,一票難求,同樣「餓」了四分一個世紀的歌迷,更瘋狂發起「全港包圍式」應援,由巨型LED屏幕、電車到雪糕車,全面攻陷港九!
2025-04-1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鞍山蒼蒼、吐露洋洋,位於香港中文大學本部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隨館藏漸增,歷經1988年、2007年兩期擴建後,近日再度建成新翼。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實現「天人合一」的理念,又如何延續建築與環境的對話,似乎並非容易事。
2025-04-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早在「想東想西——英文方塊字書法教室」展覽開始前,香港藝術館的玻璃外牆已貼上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以「英文方塊字」呈現的「Hong Kong Museum of Art」、「Connect Art to People」。9隻形似中文的字被拍下、放至社交媒體,隨即引起網民表達對藝術美感、可讀性等看法,此般熱烈的藝術討論少見亦樂見。《英文方塊字》的誕生正是徐冰提出新的思考角度,改變固有思考方式的創作。
【明報專訊】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問ChatGPT,它說「藝術是主觀的,沒有絕對答案」,但羅列出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梵高、畢加索與莫內。又問近期大熱的DeepSeek,得到答案竟完全重合。此刻,讀到這段文字的你,腦內浮現出的名字是否也相同?還是說,看着以上名字,你的腦內浮現出的是疑惑——為何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
【明報專訊】月虹又稱作黑夜彩虹、黑虹,為月光折射產生的彩虹,需要各種天氣因素配合才能看到,是罕見的自然現象。但在香港半島酒店,有藝術家在酒店外牆掛上由49塊碎片拼成的月亮,嘗試重現「月虹」現象。原來它是酒店環球藝術項目「藝術迴響」的一部分,先由月虹引領藝術愛好者步入酒店,再穿過大堂茶座,攀上百年樓梯,一起探索「紮花海」和「枯山水」!
2025-03-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戰後英國百廢待興,令當時剛興起的粗獷主義滲透各式各樣的公共建築。除上期(3月21日)介紹的民生案例外,還有國家級或市級的地標公共建築,例如圖書館、市政大樓、音樂廳、美術館等政府機構和文化設施。在首都倫敦中心的泰晤士河畔,便可找到兩棟舉世聞名、至今仍然運作優良的粗獷建築。而由上世紀60年代起,也有赴英學成歸來者及由英移居的建築師,把粗獷建築的技術和美學,帶到本地片場、工業大廈等項目,為粗獷建築雙城記增添精彩紛呈的幾筆。
2025-03-25 HOT PICK
由本地非牟利藝術團體HKwalls主辦的街頭藝術節,即日至3月30日舉行。30名藝術家在中西區大街小巷即席繪製大型街頭壁畫。創作遍布大廈外牆、店舖鐵閘、鐵皮屋攤檔、庭園,以至街頭,為城市景觀添上趣味及濃厚藝術氛圍。
2025-03-22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古淖文昨日到新城廣播為新歌《Follow Me》宣傳,對於獲歌迷落力助攻,分別在巴士站、巴士車身及銅鑼灣鬧市商場外牆為新歌買廣告,他說:「粉絲好勁,真的很多謝他們,從沒想過鬧市商場外牆會見到自己個樣,真的很開心。」不過他因有工作,未能出席明日粉絲為他在銅鑼灣舉行的獲獎一周年紀念展覽會開幕酒會,「我都想去,但撞期,無辦法,之後再補數」。
2025-03-21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古淖文今天(21日)到新城電台宣傳新歌《Follow Me》,對於歌迷落力助攻,分別在巴士站、巴士車身及銅鑼灣鬧市商場外牆賣廣告,他說:「粉絲好勁,很多謝他們,從沒想過鬧市商場外牆,會見到自己個樣,真的很開心。」古淖文因有工作在身,未能出席粉絲為他在銅鑼灣舉行的獲獎1周年紀念小型展覽會開幕酒會,他說:「我都想去,但撞期,沒辦法,之後再補數。」
2025-03-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泥土是什麼顏色?是灰灰黑黑,或是泥黃色?土壤藝術家蕭大偉展示多樽收集的泥土,它們經處理後表露真身,呈現各有特色的啡、紅、橙色,甚至是罕見的粉紅色。他邀請記者往手背塗抹,卡其色打滾後碎成一層薄膜,觸感像是敷上黑泥面膜。這位土壤知識豐富的藝術家說:「(泥土)就像是化妝品,而且有天然的抗生素,對你的皮膚非常好。」他以泥土作畫,作品曾在英國廣泛展出;其初心是以畫作土壤教育,體會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明報專訊】彩虹邨重建方案去年底出爐,日後社區商店街、七色外牆能否重現仍是未知數,居民網絡想必會被打破。不過屋邨樓宇內外確有老化情况,還有增加單位數量及改善毗鄰一帶交通的需求,重建豈非唯一選擇?建築師康清華(Don)發起「保育彩虹邨」計劃,團隊近日發布研究報告(bit.ly/41Deufa),嘗試提出全面清拆以外的保育方案。彩虹邨只是起點,團隊還望延展至公共屋邨甚或現代主義建築的保育討論。
2025-03-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年內,香港發生兩宗嚴重棚架倒塌工業意外。去年啟德私人住宅澐璟地盤塌棚2死3傷,今年初啟德新急症醫院地盤再塌棚致11傷。工業傷亡權益會(工權會)提出竹棚安全隱憂,呼籲發展商及業主循序漸進,以金屬棚架取代竹棚,減低風險。同時,香港竹棚業持續發展關注組(關注組)反對工權會的說法,指不應該一刀切取代竹棚,也應該顧及數千竹棚工人生計。大概沒有人會反對竹棚是傳統技藝,但既然事故頻生,我們該如何審視此種建築工序,是否應該取其代之?記者採訪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關注組成員及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理事長何炳德,發現兩方的立場並非絕對,更隔空尋得部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