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早前,我城接連有學童墮樓身亡,讓人心痛不已。即使我們不認識這些孩子,但作為父母,作為曾經歷童年與青春的人,我們無法不為此感到哀傷與憂心。年輕的生命,理應在探索世界的美好,但一些孩子卻選擇了最沉重的方式告別。這說明了,他們所承受的苦,已遠遠超過了對痛楚、對死亡的恐懼。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悲哀,也是我們必須直視的警號。
2025-01-24 FAMILY > PARENT-CHILD
鑑於學童自殺及年輕化的趨勢上升,「匡喬心迎情緒健康中心.匡喬心迎兒童發展評估中心」將於農曆新年後的2月至3月,舉辦一連五場「全港免費校園好精神講座」,由精神科專科醫生、註冊臨牀心理學家,以及「校長爸爸」梁紀昌及校長惲福龍主講,預計約有1330名教職員及社工參與。匡喬心迎希望透過是次活動,提升教育界對學生身心健康的認識,並探討如何為學童建立正向價值,共同守護學童的心理健康。
2025-01-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放完聖誕和新年假,正密鑼緊鼓應付校內考試的中小學生好大壓力,家長亦有擔心——學童自殺問題仍有發生,自己會不會逼得小孩太緊?這棘手問題一直困擾港人:究竟要做些什麼,才能阻止悲劇發生?因應人工智能(AI)發展屢屢突破人類想像,不少人想到用AI幫幫手。政府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下稱中心)總監葉兆輝為了解AI預測學童自殺的可行性,去年底邀請澳洲專家來港演講;專家言簡意賅:行不通。
2024-12-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你有發現你看貓狗玩樂的影片時,嘴角有時會不自覺上揚嗎?原來這種自然產生的喜悅與荷爾蒙有關。基於這種人類與動物的情感連結,動物輔助介入(Animal Assisted Intervention)成新興的介入治療、教育和輔導手法,那麼這種手法如何介入服務,助使用者解決社交和情緒等問題?近年,學童的精神健康受到眾多關注,在教師忙於日常教學任務的情况下,動物能否代替教師關懷學生,並成為其中一種減輕學童自殺念頭的介入方法?
2024-1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今日下午,或許正是你讀到這篇報道的時候,聖母聖衣堂正在舉辦《破‧地獄》電影欣賞活動,場場放映均爆滿。基督宗教教堂放映道教主題電影,做法破格——教徒不是應該避免接觸「拜偶像」嗎?教堂主任司鐸、天主教香港教區神父羅國輝卻說「完全沒有問題」,他會跟400多個信眾或公眾人士,在這裏破除心中「地獄」,沒任何避忌。
2024-05-2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學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來自政府或非牟利組織、大大小小的津貼和校外資源紛至沓來,學校領導想善用資源策劃適切方案,卻一時間不知從何入手。筆者兩人從事正向教育及學校改進數據分析工作多年,留意到一些可靠、有代表的研調數據,有助學校抓住關鍵,提升學童的「健康與幸福」(well-being)。
2024-04-09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去年本港至少有31名中丶小學生懷疑自殺身亡,數字為10年新高;另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在上學年收集的學生自我評估問卷中發現,在過去12個月內有計劃自殺和曾試圖自殺的比率,分別達2.8%和1.3%。因應情况嚴峻,教育局去年12月急推「三層應急機制」。
【明報專訊】去年學童自殺個案飈升,教育局為「撲火」,12月時在全港中學急推「三層應急機制」;今年1月尾,更宣布把這項原本只為期2個月的臨時措施,延長至今年12月31日。所謂「三層應急機制」,第一層是藉學校內的跨專業團隊,優先照顧和輔導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時的協助及尋求專業的輔導或治療服務;假如學校人手不足,教育局會協助將個案轉介予第二層,由社署統籌的「校外支援網絡隊伍」跟進;第三層是最後防線,為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醫療服務。醫管局在早前回覆傳媒查詢時便透露,去年12月1日至今年1月15日,醫管局精神科透過「三層應急機制」共接獲50宗校長轉介個案及46宗校長電話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