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筆者在10多年的家庭社工生涯中,接觸過不少基層家庭;他們有些為生計而奔波勞碌,有些則為管教子女而費盡心機。我見證了不同人為「家庭幸福」而努力。至於「家庭幸福」何以體現?以下的個案分享,希望能與你分享家庭幸福之道。
2025-03-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現今香港,60歲早已不是高齡。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2023年香港男女平均預期壽命分別是82.5年和87.9年。對許多人來說,60歲遠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黃金歲月的開始。身體尚且硬朗,又有儲蓄和時間自由,正是享受生活的時期。惟對很多精神復元人士來說,年近花甲所帶來的擔憂多過期待,活着往往變成只為生存,沒有了生活。
2025-03-20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中年好聲音》冠軍周吉佩(吉吉)近年事業發展多元化,出碟、開個唱、搞學校,今年更計劃出自傳《第三人生》及開新節目《吉S有計》,下月遠赴塞班島拍新書封面照,順道跟家人享受旅程。問到吉吉38歲便出自傳?吉吉坦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行,而每段分岔口都是選擇,好與壞都是自己受,經歷數次失敗仍能堅持,全因爸爸臨終前一句話,他希望透過新書分享,鼓勵大家繼續追夢和珍惜身邊人。
2025-03-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最近,一部名為《香港四徑大步走》的電影,生動地描繪了「香港四徑超級挑戰」3日3夜的比賽。參賽者所經歷的艱辛與掙扎深深感動了我,觀影時不禁熱淚盈眶。青春期的孩子面對着許多未知的挑戰,包括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及自我懷疑,他們就像在越野賽中奔跑的選手,而父母則可以成為他們的生命教練,陪伴他們探索自我,找到合適的節奏與方向,幫助他們穩步走過一場又一場的成長耐力賽。
2025-03-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記得年幼時父母曾帶我參加芭蕾舞團,甄選時導師要求參加者手拖手圍圈而坐。聽起來很簡單的指令,但對於當時的我要與一大伙不認識的人共處,感到不知所措,不禁大哭起來,不願握手,不願開口說話,弄得氣氛非常尷尬。最後的結局非常慘烈,導師無奈地請父母帶我離開。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遇過類似情况呢?平時子女對答如流,去到重要關頭卻變了另一個模樣,哭鬧不語、雙腳邁不開,大腦像當機了似的呢?
2025-02-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我記得每次回家,總能看到爺爺嫲嫲忙碌的身影。或許你會想,他們應該享受暮年的清閒生活,享享兒孫福,但因家庭需要,他們仍需肩負照顧孫輩的責任。這些無私的付出,並非理所當然,理應得到我們的感謝和肯定,可是在華人社會中,情感表達偏向內斂,家人之間不常言謝。我們該如何向祖父母表達感恩?
2025-02-1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是華人文化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着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意涵。這不僅是家庭團聚的時刻,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契機。學者認為,對於小學生而言,農曆新年的慶祝活動帶來歡樂之餘,更是一個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家長可將文化價值觀、家庭觀念、環保意識與創意思維融入日常生活,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2025-02-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向田邦子這個名字開始被華文讀者所熟知,是以一個空難者的身分。1981年8月,她為了寫作取材,登上了遠東航空103號飛機,從台北松山飛往高雄,途中飛機失事,於苗栗墜機身亡,終年51歲。空難發生之後,台灣報紙連日大幅報道了這件事,副刊還即時翻譯了她的其中一篇散文。依台灣作家柯裕棻的回憶,她媽媽看了之後,文字裏的家庭關係讓她既想笑,又想哭;同時這篇散文也在小時候柯裕棻留下了很深的撼動。那篇散文是向田邦子的代表作之一,名字叫做〈父親的道歉信〉。
2025-02-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筆者在一間中學作駐校社工時認識一名男學生阿恆(化名)。教師形容阿恆常常出現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包括時常與其他同學發生爭執,甚至演變為肢體衝突。一次,教師向筆者笑說,阿恆平日對他打招呼時,總是以拳頭作勢要向他揮拳,令人難以分辨他的意圖。
2025-01-3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張崇德昨日到深水埗擔任新春嘉年華表演嘉賓,表示農曆新年與家人留港度歲,因為年廿八(27日)收爐,食完團年飯仍忙於為網上頻道影片剪接,昨日大年初二啟市演出,開心邀得下個月18歲生日的大仔做助手,幫忙影相。剪片有否找兒子幫忙?他稱囝囝對節目中的中文、音樂話題不熟,透露兒子去年上大學,修讀跟媒體相關課程,希望對方多學媒體知識,將來可以教爸爸。會否讓囝囝入行發展?張崇德笑說:「這行很辛苦,雖然我做了幾十年仲堅持緊,他想做什麼將來可以慢慢再決定。」
2025-01-2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各位家長讀者,回想你的小時候,會否希望有機會了解父母的大小事呢?很多時,家長會因為擔心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而選擇隱藏自己的感受,但這可能在無形中拉開了親子之間的距離。現在作為家長,你曾否掙扎應不應該與子女傾訴感受與心事呢?
2025-01-27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SEN)多年來一直是一些家庭面對的重要挑戰。
2025-01-1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佢以前小學都唔係咁,係上到中學先變咗個人咁!」「以前叫佢做功課就即刻做,𠵱家就話要打兩鋪機先!」「以前有咩都同我講,𠵱家問多兩句就話我煩,淨係同朋友傾!」「以前……𠵱家……」我作為學校社工,幾乎每個月都會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他們常常感到打罵無用,然後請我幫忙「教番好」他們的孩子。我通常會問家長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子女是一個兩歲的孩子,你會怎樣處理他的『不聽話』?」
2025-01-06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黃Viu」煲劇片單出爐,除了全新韓劇《星星閃耀的夜晚》已登場外,由香取慎吾主演的《日本第一的爛男人─我的假家人們》亦即將上架。
2024-12-3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現代社會,家庭仍然是我們重要的情感依託,惟隨着生活壓力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容易受到挑戰。香港家庭福利會研究發現,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元素,包括家庭相處時間、氣氛、責任、關懷及支援,對於家庭聯繫及團結十分重要。然而,隨着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長專注子女成長的同時,卻常常忽略了夫妻之間的情感聯繫,這不僅影響了自身的幸福感,更會對子女的安全感產生負面影響。
2024-12-2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我好憎你呀!」父母其中一件最心痛的事,莫過於子女討厭自己。有家長在輔導室表示,子女到了青少年時期對自己的態度突然改變,愈來愈多負面情緒,對父母不瞅不睬及經常發脾氣。家長感到以往溝通的方式已失效,想關心也無從入手,彼此之間不知何故築起了無形的隔膜。
2024-12-10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筆者是一名駐校社工,曾聽過家長說:「我唔買手機畀個仔用係有原因嘅,我寧願個仔呢世憎我,都唔想畀手機搞到佢DSE考得差。」
2024-12-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自己才剛在7月出版的台灣電影雜誌《電影欣賞》第199期中發表了一篇〈言情文藝片——瓊瑤電影的革新〉,想不到瓊瑤女士數天前竟自殺離世。
2024-1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近日總被問睇咗《破·地獄》未?電影《破·地獄》一時無兩,其中一句經典對白「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引起不少觀眾共鳴,說其親人死後欲破解名為心結的地獄,而喪葬儀式正能撫慰他們。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黎志添研究了道教科儀約30年,黎教授無論講起嚴肅的學術話題,還是虛構的電影情節,一貫保持平穩的聲調。看過電影《破·地獄》後,黎志添想說,「破地獄」這道教喪禮儀式「不是一場表演,也不是只給生者觀看」。
2024-11-19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當你還是孩子時,有否曾向父母隱瞞自己的秘密呢?記得筆者年幼時,經常會將心事藏於心底,甚至選擇與朋友分享,而非跟父母訴說。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覺得父母不太能理解我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