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藝術無國界,藝術家卻有國界——成長於上海,旅居台北、聖保羅與巴塞羅那,最終在巴黎定居與創作37年的賀慕群,踏過不同國界,人生軌迹自成一段藝術史。藝術可以不食人間煙火,藝術家卻要喝水、要吃飯——一邊創作一邊為生存奔波,賀慕群筆下少有巴黎的文藝浪漫、亦罕見東方的陽春白雪,更多的是麵包、蘋果、茄子——畫完便可一口吃掉。走入亞洲協會「玩‧具:賀慕群百年回顧展」,在她蒙塵的名字與蒙塵的畫中,或可看見一段關於離散、母性與日常神性的詩意敘事。
2025-04-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作者已死」的概念已是陳腔濫調。我反而想用「作者未死」,跟你分享東北導演耿軍新電影《漂亮朋友》和他本人的故事。這斬獲金馬4獎的同志電影,看起來好政治,台詞先是「自由的四周只能是自由」,再來「配合這個詞真他媽惡心」,還有「不平等的玩耍,不叫玩耍」。導演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作者未死,接受專訪時活生生地坐在記者面前。但記者——只要是記者,絕對問不出電影中任何一個隱喻。
2025-04-25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在京都,櫻花下總是旅人匆匆。近日,京都站外牆掛起一幅巨型黑白壁畫,畫面中從町家至木橋,同樣行人如織,但相中人並非遊客,而是藝妓、學生、茶道師、僧侶、警衛,還有drag queen等各式各樣的京都居民。這是由法國藝術家JR創作的拼貼攝影作品The Chronicles of Kyoto 2024,把生動有趣的人物照串連成充滿動態的壁畫,鮮明地揭示今屆KYOTOGRAPHIE京都國際攝影節的主題——HUMANITY(人性)。
2025-04-18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彩蛋、烤羊、公眾假期,又是復活節來臨。《聖經》記載,耶穌基督在星期五下午被釘死於十字上,在星期日復活。因此,復活節前的星期五(也就是今日),被稱作「受難日」——死與生、苦與樂,3日間的事,被文字定格,流傳百世。
2025-04-1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往澳門參加策展人林小雯與常嬋為「蓮花藝術空間」開幕策展的展覽「隱秘的絮語」前,記者到了書店「边度有書」觀摩澳門出版書籍;店員對香港媒體關注澳門藝術驚訝,探問「其實香港人是不是不太在乎澳門」?記者迴避了代表750萬港人答話,但在心中留着這條問題。直至在展覽中看到攝影師黃霐雴(Rusty Fox)拍攝澳門黑沙海灘的照片,反覆詢問黑沙在哪區?南邊?得不到答案,才發現對澳門了解之少。而論在乎,不如先認識。
2025-04-07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白蓮會》首兩季均叫好叫座,並為HBO帶來金球及艾美等獎項,而且發展出一套模式:以白蓮會度假酒店為背景,命案成為劇情懸念,從中窺見階級與人性的多樣與複雜,同時留下人物與線索給續集。首季故事發生在夏威夷,一開始就告訴觀衆有命案發生,再倒敘發生過程;第2季移師西西里島,在首季扮演富婆Tanya的珍妮花古烈治(Jennifer Coolidge)成為第2季命案的死者;第3季改到泰國取景,而且角色更多,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參演,更成為熱話,初次拍戲的她表現不錯,但戲分有限。第3季開首也跟首季類近,度假酒店爆發連環槍聲,屍體出現,然後才倒敘到一周之前解釋來龍去脈。香港時間今早第8集大結局會在HBO、Max上架,到底誰開槍誰喪命將會揭盅。
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劉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
2025-02-19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飛越大半個地球來到中美洲國家危地馬拉(Guatemala),為的是完成bucket list上兩個願望。第一是在古城安提瓜(Antigua ,全稱舊危地馬拉Antigua Guatemala)旅居,全因這裏遍佈漂亮的教堂與殖民建築遺址,更曾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美洲最美城市」。第二則是挑戰體能極限,攀登鄰近安提瓜的活火山富埃戈,近距離見證熔岩噴發。這趟旅程先甜後苦,但絕對不枉此行!
2025-02-14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曾經憑《孕辱》贏得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的法國女導演柯德莉狄溫(Audrey Diwan),新片《艾曼紐》(Emmanuelle)改編自1974年同名小說及電影,並主要在香港取景,除了《浴火的少女畫像》諾艾美梅朗(Noemie Merlant)主演之外,還邀請黃秋生客串,柯德莉早前接受本報訪問,大讚後者演技好,又自稱港產片粉絲,經常訪港,下次更打算去行山,來個深度遊。
2025-02-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看香港大學梁顯利基金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教授林一星(Terry)膚色黝黑,記者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因常做運動而曬黑,Terry說他做運動除了為興趣,也與其安老研究有關:「你要身體力行才能叫別人做運動嘛。」林一星作為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為政府研究策略,過去曾協助重新制定長期護理的評估工具和服務配對。2015年,林一星帶領港大「耆力無窮」運動計劃,訓練本地長者建立運動習慣和成為教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老齡化是長者可維持身體機能,能隨心所欲過有質素的生活。「每位長者喜歡做的各有不同,因此選擇很重要」,但有健康才有得選,林說。
2025-01-3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我們能夠用耳朵去「看見」什麼嗎?這不是詞語錯配的玩意,而是談論聲音藝術的可能。日本聲音藝術家evala專注研究立體聲、環繞聲及22.2多聲道技術等,以See by Your Ears為創作概念,通過不同聲音裝置設計,創作獨特的聲學空間,以聽覺體驗喚起人們潛藏的想像力。evala說:「我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你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改變了感知的方式,你的價值觀也隨之變化,由身體作為起點去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我正是想透過聲音藝術來探索這種新的感知體驗。」大家若來到東京,不妨嘗試用耳朵「觀賞」evala的作品。
2025-01-3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京都現代美術館自去年底開始舉辦的坂本龍一大型回顧展「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觀音.聽時)算得上是近期東京最矚目的文化活動焦點。黑白單色宣傳海報鋪天蓋地,時常看到坂本龍一花白頭髮低頭沉思的身影,彷彿他從沒離開。當然,自他於2023年3月28日逝後,就有不少紀念活動和回顧展,還有演奏錄像及自傳著作出版等,似乎對這位當代重要音樂家的致敬和追悼不曾停歇。
【明報專訊】前不久,第3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在新加坡金沙會展中心舉行。我與友人一起看展時,幸運地邂逅了幾位青年藝術家。藝術到底意味着什麼?藝術帶來的無形價值為何不可或缺?在一次次徜徉在藝術品展廳,一次次和真實生活中的藝術家對話之後,這些問題的答案,變得愈來愈清晰。
2025-01-2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熱愛歷險的人氣企鵝Pingu今個農曆新年帶同整個家族成員由南極洲越洋來到銅鑼灣皇室堡「旅居」,主角Pingu、Pingu爸爸、Pingu媽媽、Pinga(Pingu妹妹)、Pingi(Pingu女朋友)及海獅Robby(Pingu 好朋友)總動員為大家送上「皇室堡×Pingu暖笠笠鈎織雪樂園」,園內設3大玩樂區,其中最矚目的是2米高「七彩鈎織小部屋」,Pingu身上更佩戴了由Happy Yarn創辦人及創意總監劉陳凱韻(甘比)帶領其團隊親自鈎織的「花開富貴利市袋」,非常可愛!另外兩個區域為「趣味滑雪場」及「雪球Pingu滾動中!」,打卡同時更可與一眾企鵝互動。
【明報專訊】新年到,本地大熱人物熊貓也要出來跟大家拜年!今年春節,新鴻基地產旗艦商場apm伙拍旅居西班牙藝術家Aleksandr Pushai,在中庭打造1500平方呎的「鴻運熊貓屋」,有6隻大熊貓陪大家過年,包括逾6呎高的招財金熊貓、坐在鴻運屋頂上的調皮大熊貓、一對正在屋前嬉戲的大熊貓兄弟等,好不熱鬧!其中AR鴻運熊貓照相館更可讓大家在鏡頭前化身得意的賀年熊貓吉祥物,拍照後下載跟親朋戚友分享,互贈祝福。
2025-01-09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曾旅居法國逾10年,說得一口流利法文的「廚壇魔術師」楊尚友(Christian)前年主持無綫J2台(現TVB Plus)旅遊飲食節目《Christian In Paris》,偕太太與子女到法國尋回他昔日的足迹,一家四口走訪巴黎,由美食出發。去年回歸廚房跟陸浩明拍檔《不如食豪D》,每集用高級食材煮出美味菜式款待星級嘉賓。踏入2025年,Christian又有新搞作,今次不以奢華做賣點,主持飲食資訊節目《親民的品味》,帶大家在法國以「蔗渣」價錢,品嘗「燒鵝」味道。
2024-12-30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旅居美國的老李越洋向我訴苦,說他和太太跟獨生兒子本來同住,兒子小李工作地點離家不遠,經常和他們一起吃晚飯,三人世界本來挺溫馨。三年前兒子和一個在美國出生的「ABC」結婚,為了和父母有個照應,特意搬進離老李不遠的一處新居所。一年後小李夫妻倆一索得男,老李夫婦含飴弄孫,樂也融融。可是近半年來,媳婦好像有意令兒子疏遠祖父母,每當兩老想探望孫兒時,媳婦總有諸多藉口推卻。知子莫若父母,從兒子言辭之間,他們感覺到兒子好像有點尷尬和活在夾縫的苦惱。上月小李更告訴父母已在老遠的新發展區另覓新居,老李夫婦因年老已放棄駕駛數年,以後更難再探望孫兒。
2024-12-27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港人常聽到香港要推動中外交流文化,但自「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概念提出以來,有機會到內地深入交流藝術思考的香港藝術家仍不算多。幸得獨立策展人萬豐同時了解內地藝術展覽規例,又與香港藝術家熟絡,最近為羅玉梅和馬琼珠在廈門集美藝術中心策展兩人各自的離散創作。羅玉梅把整個展場視為作品,命名「第二現場」;馬琼珠拍照之餘,也拍女兒在拍照。離散聽起來很苦,展廳卻有一種平靜。
2024-12-19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視后唐詩詠繼主持今年3月播出的HOY TV節目《英國邊忽好》,介紹當地旅居生活,接着「添食」新一輯《韓國邊忽好》,近日首播。承接上輯風格,唐詩詠節目中有多個新嘗試,除走訪旅遊景點外,深入了解韓流生活文化,「今次親身體驗這個國家的文化,跟以往旅行絕對不同,了解當地風土人情與衣食住行,對韓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2024-12-16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鄭伊健現身新城廣播接受好友譚玉瑛(阿譚)、何基佑及麥皓兒主持的《QK玉瑛室》錄音訪問,伊健和阿譚因合作兒童節目《430穿梭機》而成為好友,兩人久別重逢,互窒兼互相爆料,為直播室帶來歡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