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自美國關稅戰開打以來,環球股市振幅驚人;納指四月走勢圖,如企鵝側身躺平。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多國加徵關稅,最高達145%,連無人住的赫德島及麥唐納群島,關稅也達一成;「企鵝多過人」、「無地方是安全的」——被外媒視為笑話報道。有民主黨參議員諷總統「徵企鵝而不是普京的稅」,這講法不對,群島上除了長冠、國王、巴布亞、南極和跳岩企鵝,還有海豹、海狗、海燕和信天翁。歷史學家Simon Schama如此點評:「重擊企鵝,收牠們糞便的關稅。」狂人顛覆國際秩序後,無人島上的自然資源,或可供人類返璞歸真。
2025-04-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人類把動植物分為本地和外來種,九龍山一帶(即金山及獅子山郊野公園)的恆河猴(又稱普通獼猴,Macaca mulatta),是這分類法中異數。原生港島林區的恆河猴,早在上世紀中因市區發展絕迹;目前九龍的猴群,是一戰期間被引入香港,再繁衍而來。猴子搶食常有見聞,去年香港更首次有人感染「猴疱疹病毒」離世。猴群要求生,總數約2000隻的牠們,選出一代代「猴王」保護同胞,有如港人年底將選出下屆立法會議員為民發聲——選民登記於今月底開始。愛猴人士稱近代猴王為「孖趾」、「阿七」和「骷髏頭」,對於被猴群襲擊過的人而言,這些名字聽起來可會像惡霸?
2025-03-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如果海底隧道是用透明玻璃做的,你覺得搭過海地鐵或巴士時,窗外會有什麼?兩間大學的研究發現,讓人又驚又喜——原來看似骯髒、沉積物多多的維港水底有繽紛珊瑚生態,也有酒家常見的人工養殖魚沙巴龍躉。牠們透過「放生」活動遨遊香江沿岸,吃其他石斑魚不吃的大小生物,由於沒有多少兇猛大魚把牠們吃掉,長此下去,恐怕釀成大禍。
2025-02-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53種蛇之中只有8種具可致命毒性,但現代智人對這種無足爬蟲類動物的壞印象太深刻,廣東話與蛇相關的俚語亦繼續醜化蛇:去年關愛隊被質疑「蛇王(偷懶)」,往昔政黨以小恩小惠籠絡選民則是派「蛇齋餅糉」。於是,就算愛蛇人士多番提醒,許多良蛇仍遭毒手。不過蛇有一個好消息:記者「放蛇」54隊關愛隊近一年後再訪,發現各隊不如以前區議員般,大多沒有辦冬日蛇宴。
2025-01-0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披粉紅皮膚、滴答哨叫的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下稱白海豚),在香港回歸時被人類喻為「海上大熊貓」。27年後的今天,白海豚的命運不似大熊貓,反而更似「海上野豬」:香港野豬5年間數量減少近三分之二,中華白海豚的數量則在廿年間減少八成,最新公布數據是34條。「徵用」海豚生境的機場三跑於2024年11月啟用,寄望航班於聖誕回復疫情前水平;跑道經濟未起飛,政府提前送白海豚聖誕禮物——北大嶼海岸公園,有望加強保育。白海豚近日兩次上報,一是擱淺二澳的豚屍,另有被繩纏入肉的「V仔」;若出海找剩下的卅多條的豚,在「生態補償」見效前,大概看到垃圾(或水花)的機會會更多。
2024-12-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瓊瑤在家中去世,留下千字遺書和一首詩。我這一代的人,如果年輕時親近文藝,一定看過她的愛情小說。中年看電視劇《還珠格格》,很喜歡,見到原著出自瓊瑤,心想她的創作上了一層樓。沒有想到,最後會被她的遺詩〈當雪花飄落〉感動,特別是結尾:「當此刻…當此刻… /有如雪花與火花同時綻放 /我將飛向可以起舞的星河」。然後從前醫生專業的理性反應就出來了。她是自己結束生命,遺書娓娓道出想法:「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後一件大事,她要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雖然她好意提醒年輕人,這樣的死亡方式,是在她生命的終站的決定,「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但是畢竟「自殺」是要防止的,「安樂死」也不是社會可以輕易打開的議題。她這樣走了,我們要怎樣(理性地)反應?
2024-12-0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本版面每個文字方塊代表一則「尋兇」線索。請備骰子,按擲到的數字向前移動,讀多則線索,整理猴子「死因」。如沒有骰子,也可按方塊上的數字順序閱讀。
2024-11-0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笨笨重重的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席捲香港,媒體每日傳來小安安、可可、樂樂、盈盈和兩隻熊貓寶寶的消息,叫人暫忘生活煩惱。各界對此種動物關注非常,然而熊貓文創產品,均為一式一樣,似乎只要有一對黑眼圈,就能代表國寶。其實,這些關乎特區發展、樣貌各有不同的國寶級動物,值得人類細看。
2024-10-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自畢加索畫創作《和平鴿》系列作品以來,走路搖頭擺腦的鴿子便化身為和平使者。1997年香港回歸當天,時任特首董建華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佛教大會,以放生「和平鴿」儀式,為香港回歸祈福。同日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萬隻和平鴿,在沙田運動場展翅飛翔,其後於香江落地棲息。這些和平鴿,連同香港賽鴿業沒落後流浪的同類,成為今天香港部分野鴿的祖先,受過人類違規餵飼麵包雜食的恩惠。27年前的「和平鴿」,可有想過子嗣有天會被貶稱為「飛天老鼠」?
【明報專訊】以哈戰爭一周年前夕,林康琪在交稿前一夜靈機一觸,決定以記者為題,寫下這一年裏記者努力記錄的一些重要成果,以及因而付出的犧牲,尤其那些不明不白的死亡。讀者在讀文章時,可有覺得這裏那裏有點不一樣?除換了新的logo,穿梭「星期日生活」版面的公仔也換了一套。今年改版主題是「護生.護心」,剛好承上期「品格邊度教」一問,若社會上下一心,對生命和生物多一分關懷,對心靈的成長和需要多一分守護,相信就算面前有多大的挑戰和艱難,社會整體行差踏錯的可能會減少,個人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有望提升。為配合新版主題,我們更邀請到「Short D」專欄作者郭梓祺致敬豐子愷,以水墨繪畫一套公仔,游走版面,與文章互動。我們也趁機在版面設計上略作修整,希望給讀者帶來更整齊的感覺。
2024-08-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有一種動物叫盤羊,如果牠的犄角向內生長,慢慢就會戳進自己的頭顱,殺死自己;又有一種動物叫鹿豚,牠的獠牙不斷向內彎曲生長,最終有可能刺穿頭顱。乍聽起來不禁狐疑,是真實動物還是寓言生物?以為是荒誕的虛構動物,其實是由藝術家洪忠傑(Kensa Hung)取材真實的動物生態,繪出一幅接一幅動物畫,叫光怪陸離的異色動物園悄悄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