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3月是藝術月。今年政府推「香港藝術三月」網站,綜合節目資訊,英文名「Art March HK」——開眼小隊的解讀語帶雙關,視當下為「藝術行動月」。行動的方式有好多種,只是如果你平日少逛藝博會,即使好奇心起,於Google圖片搜尋「Art Basel」或「Art Central」,見結果多為當代抽象藝術,懷疑自己「識條鐵」,亦可能不太知道向前行會走到哪兒。
2024-12-27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港人常聽到香港要推動中外交流文化,但自「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概念提出以來,有機會到內地深入交流藝術思考的香港藝術家仍不算多。幸得獨立策展人萬豐同時了解內地藝術展覽規例,又與香港藝術家熟絡,最近為羅玉梅和馬琼珠在廈門集美藝術中心策展兩人各自的離散創作。羅玉梅把整個展場視為作品,命名「第二現場」;馬琼珠拍照之餘,也拍女兒在拍照。離散聽起來很苦,展廳卻有一種平靜。
2024-12-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受獨立策展人Hikotaro Kanehira和Olivier Mignon的邀請,我參與了一個名為「Kairanban(回覽板)」的實驗出版項目,並於上周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行的TOKYO ART BOOK FAIR裏發售。這項目是由「Keijiban(揭示板)」企劃的。主理人Olivier告訴我,實驗出版物其實在歐洲不罕見,更似是其中一種藝術形式。
2024-09-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這也是展覽的一部分嗎?」走入「ART021 HONG KONG 香港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ART021)會場,記者屢屢分不清哪些是藝術品、哪些不是。這個文藝盛事宏景甚高,美名全新藝博會模式,要帶動香港全城藝術氛圍;與展場僅用膠紙黏貼、掉下來的攝影作品,以及突兀外露的電源插頭,巧成對比。《開眼》獨家採訪ART021員工,以及曾負責盛事基金項目工作的獨立展覽顧問,探探盛事為何出了事。
2024-07-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上半年我兩邊游走,地域上往來香港和中東,而專業上則游走美術館及獨立策展工作。舟車勞頓,忙碌之餘我常反思獨立策展與美術館策展的分野。在美術館的世界,一個展覽背後要用相當多的時間去研究及籌備,加上資源都較為充足,能舉辦大規模及深度的展覽,打造的是官方論述及宏大敘事,但個人的創作自由或多或少受限。相對來說,獨立策展比較「一腳踢」,策展人不但要兼顧尋找資金,從建構論述、場地設計、宣傳,甚至器材租賃等都需要自己統籌。雖然創作自由度上較無拘無束,倘若沒有分配好時間,各式雜務很易磨滅策展人的創作意志,並迷失在創作象牙塔中。
【明報專訊】自2022年ChatGPT出現,面向普羅大眾,不同類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軟件急速發展,其應用滲透日常生活。另一邊廂,標榜「藝術科技」、「人工智能」的展覽冒起,觀眾對它們怎樣與傳統藝術形式融合感到疑慮,很容易便墮進反科技情緒之中。獨立策展人歐尚卿與5位藝術家將AI「逆生成(ungenerate)」,解構AI並討論藝術與科技的關係。梳理多組作品後發現,AI的運作與世界的關係離不開權力,也映現碎片化特徵。
2024-04-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透過觀賞不同媒介藝術的呈現約半個世紀,我不經意地觀察到這城在藝術發展的一些現象。而社交媒體臉書過去十餘年賦予了我自由和狂妄,很多時候讓我這個多是自學的藝術欣賞者發表一些己見,那不為什麼,主要就是我熱愛藝術,用自己累積的觀賞經驗和不停學習(透過閱讀別人的文字或聽取他人的話語)對各種形式的創作作出回應——希望是誠實的回應。有好友真心忠告我,應專心觀賞一種藝術媒介,做好它的評論。但我自上世紀末參與進念的實驗劇場活動和今世紀初參與創意書院的藝術教育籌劃和實踐,就已由電影和錄像藝術擴展至視覺/設計/建築/表演/跨媒介等藝術領域,無遠而不至,回不了頭,身分亦變得多樣化,資格是自定,沒有官方式加持。而我是一個勤奮的藝術欣賞者,如此的在不同藝術空間作橫向式的觀賞,我的勤奮美學是什麼?就是看得廣,但對不同媒介創作的回應精深程度有所欠缺。而我只是本城藝術生態裏千萬個持份者中一員,我做不了的,就站在一旁欣賞做到的人的表現。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大(千)世界裏其他持份者的勤奮美學,而焦點會放在視覺藝術、收藏家、畫廊、藝術空間、策展人和藝術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