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此前我並不知道米蘭昆德拉是如此糟糕的讀者,在書上用鉛筆寫滿批註——作為圖書管理員,我討厭他!」捷克布爾諾(Brno)摩拉維亞圖書館(MZK)館長Tomáš Kubíček以幽默口脗展開這場由港大繆思樂季舉辦的公開講座。私下訪談時,他同樣「譴責」這種對書本的「破壞」,但這些寫滿「譯者此處標點錯誤」、「這段論證不成立」的眉批,恰恰成為解構昆德拉思想迷宮的另一種地圖。
2025-02-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周年之際,不妨暫時離開24小時新聞,重讀已故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文章Un Occident kidnappé ou la tragédie de l'Europe centrale(「被綁架的西方:中歐的悲劇」,台灣譯本:《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昆德拉在該文由中歐小國的命運思考整個歐洲大陸的未來。何謂小國?他寫道:「小國是那種其存在隨時可能被質疑的國家;小國有可能消失,自己也深知這一點。」這段說話用來形容烏克蘭也恰當不過。
2024-09-0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米蘭昆德拉在某篇文章的開首中,提到一段歷史:1956年,蘇聯出兵鎮壓匈牙利國內的革命運動,一名匈牙利通訊社社長在其辦公室被蘇軍炮火摧毁前幾分鐘,向全世界發放了蘇聯入侵匈牙利的消息,並以這樣一句說話作結:「我們將為匈牙利也為歐洲而死。」昆德拉的問題是,為什麼將當時匈牙利的命運等同於歐洲的命運?在這篇名為〈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的著名文章裏,他試圖給出一個解答:對一個生活在共產主義鐵幕下的匈牙利人來說,捍衛匈牙利就是捍衛備受威脅的歐洲價值,這名匈牙利人才會向整個歐洲發出這樣的呼喚;然而昆德拉卻悲觀地認為,歷史的現實卻恰恰相反,匈牙利慘遭蘇聯蹂躪,正說明了「歐洲」不再被視作一個整體價值和身分,在鐵幕之外的歐洲,即昆德拉筆下的「西方」(Occident),並沒有聽懂這位匈牙利人的呼喚。
2024-08-1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兩年前的8月12日,75歲的薩爾曼.拉什迪,在美國學托擴(Chautauqua,又譯肖托夸)的講台上被持刀者襲擊,足足被刺了15刀、28秒,但他生還了,並寫了一本書,以幾乎置他於死地的染血兇器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