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辦「最偉大英國人」選舉,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高踞榜首。1940年5月希特勒席捲歐陸,英軍在挪威戰役一敗塗地,65歲的邱吉爾走馬接任首相,在國會發表就職演說:「我能奉獻的別無他物,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德軍咄咄進逼,30萬英國遠征軍卻奇蹟地從鄧寇克(Dunkirk)全身而退。隨着6月法國淪陷,邱吉爾帶領國民挺過7月英倫空戰,以及9月起歷時8個月的大轟炸,這段獨力抵抗納粹的歷史,借用他另一名句,是他也是不列顛民族最光輝的時刻(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2020年「黑命攸關」(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興起,邱吉爾種族言論被挖出,印度裔記者Mukerjee所著Churchill's Secret War更指控他1943年孟加拉饑荒期間,不獨坐視不理,更以軍需為由把糧食轉運他地,形同種族滅絕。自此西敏寺外邱吉爾像屢遭塗鴉,在抵制政治不正確言論的「取消文化」下,成為拆除雕像訴求的頭號目標。邱吉爾到底是誰?150年前的1874年11月30日,這位公爵後裔誕生於牛津郡布萊尼姆宮,現在是重新認識他的時機。
2024-07-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發子彈尖嘯,一下揮拳吶喊,喚起連串美國槍擊政要案記憶。這國度槍比人多,據統計有4億槍支流通,即人均擁有約1.2支槍。槍械問題這燙手山芋,皆因歷史遺留:獨立戰爭源於抗拒英帝徵稅,本意上是「避秦」,且具民兵起義性質,因此憲法第二修正案才保障人民持槍權,明文規定聯邦不得侵犯。可以說,美利堅立國基因裏,就有逃避強大國家機器之種子。政治暴力當然不能姑息。近年左右派勢成水火,特朗普崛起固然激化了對立,但也許他只是癥候──歸根究柢,個人自由與社會意志之間的糾結,才是剪不斷理還亂。
2024-05-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倫敦最近上演一齣以現代手法演繹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蜘蛛俠」Tom Holland及非裔演員Francesca Amewudah-Rivers飾演男女主角,惹來批評選角為政治正確而扭曲莎劇。同時間,劇場導演鄧樹榮正率領全女班的無言劇場《李爾王》巡演歐洲,他回應說:「每個地區,以至每個人都不斷找尋、確立及彰顯自己的身分。因為找到與別人的分別,自己才有存在的價值及意義。文化藝術也不例外。」《李爾王》6月初返回香港上演,開展首屆香港國際莎劇節,各地創作人如何詮釋經典?
2024-05-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粵劇又名廣東大戲,早自明朝開始出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來自民間由下而上的藝術形式,如何與時並進吸納年輕新觀眾,一直是各類傳統經典藝術工作者努力求索的方向。近日於地鐵廣告燈箱見到改編法國劇作《大鼻子情聖》的宣傳,是大老倌羅家英和汪明荃的最新作,劇目更安排在首屆中華文化節上演,不啻是合適的時機察看香港粵劇發展在推陳出新及承傳上,正在做着什麼樣的努力,成果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