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彩虹邨重建方案去年底出爐,日後社區商店街、七色外牆能否重現仍是未知數,居民網絡想必會被打破。不過屋邨樓宇內外確有老化情况,還有增加單位數量及改善毗鄰一帶交通的需求,重建豈非唯一選擇?建築師康清華(Don)發起「保育彩虹邨」計劃,團隊近日發布研究報告(bit.ly/41Deufa),嘗試提出全面清拆以外的保育方案。彩虹邨只是起點,團隊還望延展至公共屋邨甚或現代主義建築的保育討論。
2025-03-15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台灣女星徐熙媛(大S)上月2日遊日期間流感併發肺炎猝逝,終年48歲。大S的遺體隔天在當地火化,骨灰由韓籍丈夫具俊曄及妹妹徐熙娣(小S)帶返台北家中,今天(15日)於金寶山「玫瑰園」下葬。
2025-02-28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城市中,時間如河,在話與話的間隙裏、在人潮擁擠的地鐵月台上、在萬家燈火亮起的瞬間,悄無聲息的流過。手機、廣告、日程表與顯示屏,無時無刻不在催着人奔向未來。在永不停歇的城市裏,是否可以找到一個瞬間,停下來,任由時間向前走?
2025-02-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早前香港特區政府倡議發展遊艇經濟,計劃透過增加泊位和興建相關配套,吸引高消費力遊艇玩家訪港。香港遊艇業總會(HKBIA)主席周基倫解釋,香港水域的水質靚而多島嶼,最適合玩遊艇,而且養遊艇亦未如想像中要富豪才玩得起,所以如果解決到泊位問題,估計已經會有不少玩家會多買一兩艘遊艇,因應心情或需要,揀艇出海!
2025-02-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說起宗教建築,讀者可能會想到教堂的彩繪玻璃、廟宇的木建築、清真寺的圓形拱頂等對宗教的既定印象,彷彿全都是停留在古代的歷史建築且脫離現代生活。來到當代21世紀,隨着宗教團體的不斷擴張,這些群體不得不另闢新場地以貼合發展需要。為保留宗教場所樣式的完整性,有些宗教建築例如日本伊勢神宮,會透過一些祭典每20年把神殿重建一次,務求把傳統的宗教場所不斷傳承;亦有其他一些宗教礙於城市發展的土地問題和資金所限,被迫脫離固有聚會場所的樣式——先不說受眾對於宗教的歸屬感有限,宗教和文化本身的扣連也變得非常薄弱。宗教建築若離開原本的根據地,既要考量如何維持信守宗教的教條,平衡宗派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如何融入在地文化,更要巧妙地使用建築手法,令建築成為宗教與在地文化的橋樑,甚是艱難。位於加拿大多倫多、2014年開幕的阿迦汗博物館(Aga Khan Museum)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明報專訊】1874年4月15日晚上8時,一場改變藝術史的展覽揭幕。莫內、塞尚、雷諾阿等在官方沙龍展落選的年輕畫家,自組首屆「印象派畫展」。展場不大,酒紅色牆身上疏落有致地懸掛起《印象.日出》、《巴黎女人》、《現代奧林匹亞》等名作。然而當晚觀展人流不多,甚至遭評論家揶揄批評,不過一眾畫家卻顯得不太在乎,莫內還氣定神閒地提着煙斗,笑說準備好跟評論家唇槍舌劍一番。
2025-02-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你曾在傳統影樓拍攝全家福嗎?昔日,許多家庭都會在農曆新年或特殊日子,盛裝前往影樓拍攝全家福,留下歲月靜好的珍貴影像;但時移世易,傳統影樓愈來愈少。最近,致力推廣香港本土文化的非牟利機構文化葫蘆,於中環街市策劃以全家福為主題的展覽「港文化.港連結——家家照相」,不僅回顧香港影樓百年歷史,更展出歷代珍貴的全家福和日常家庭照。無數珍貴的瞬間被定格在一張張全家福中,串連起關於家庭、愛和記憶的點滴。
2025-02-03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寒冷時節,對於正在備孕的女性,恰是借助中醫調理,「孕育」希望的好時機。
2025-01-20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每逢新春,家中總少不了各式各樣的賀年擺設,其中最具象徵意義,便是盛滿糖果和果仁的全盒,寓意包羅萬有,團圓甜蜜。然而,若留意家中長者,會發現他們往往還有另一種全盒——「藥物全盒」。這個另類全盒呈現了長者每日的健康需求,如果藥物隨意擺放或存放不當,可能會導致錯誤服藥或藥效受影響,對長者的健康構成隱藏風險。
2025-01-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隱身幕後,為香港攝影藝術家、博物館及收藏家專業印刷相片四十載的王建賢(賢哥),與上回(2024年12月20日)「攝影印匠」林偉(Robert Lam)一樣,邊做邊學起家。賢哥早在1990年代看重數碼攝影潛力,千禧年代把跨媒介色彩管理技術引入香港。上月他辦了場生涯告別展「隱.現」,現在正攜VR(虛擬實境)相機到處拍。「Arts tech(藝術科技)」、「AI(人工智能)」、「沉浸式」等高科技來襲,平面攝影是否已經落後於時代?賢哥卻說攝影師應該繼續拍,每個人亦要把舊照趁早曬。
【明報專訊】你還記得上次查看紙本地圖是什麼時候嗎?身處「一機在手任我行」的電子地圖時代,紙本地圖已被逐漸遺忘,「10後」的小孩可能甚至沒見過它們。然而紙本地圖卻是無聲的寶藏,是前人以一筆一墨,細緻地繪製而成。即使畫的是同一個地方,不同的地圖也能呈現不同年代的歷史資訊與設計美學。本地攝影及打印工作室artellex與香港地圖收藏家胡兆昌合作舉辦的「Lost & Collected—香港地圖.舊物」展覽,展出50多張1950至90年代的香港地圖收藏,呈現香港過去60多年的變遷與地圖設計的美學創意。
2025-01-06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第82屆金球獎頒獎禮香港時間今早在洛杉磯舉行,兩屆金像影后茱迪科士打(Jodie Foster)得過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相隔近半世紀首次演出劇集《刑警雙雄:夜之國》的她,首奪金球獎迷你劇最佳女主角獎,擊敗《索命書》姬蒂白蘭芝(Cate Blanchett)、《毒門教母》蘇菲亞維格拉(Sofia Vergara)、《政權》琦溫絲莉(Kate Winslet)等勁敵。
2025-01-04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荃灣是新界西的交通樞紐,行人每天行色匆匆,對身邊景物未曾留意一眼。其實,在荃灣鬧市中有不少「唞氣位」,像是港鐵荃灣站附近的西樓角花園,近期便加入了全新限時打卡裝置《荃朋有你》,當中卡通貓貓及其他角色造型可愛,集合了吸睛元素,只要你花點心思在構圖上,保證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成功吸like。
2025-01-0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太陽今年開始走入極大期。按NASA官方發布,極大期會延續至2026年初,成為觀賞極光的時機。提到極光,大家都會想到北歐,但對於緯度較高以至全年日照時間差別極大的當地市民來說,除了冬天看極光,「光」本身也跟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少城鎮便會在冬天舉辦燈飾節,好平衡日光短缺的生活。而位於赫爾辛基北面約7百公里的芬蘭北部小城Oulu(奧盧),是能同時觀賞燈飾和極光的最佳地點之一,或能成為體驗北歐冬日氣氛的旅遊新選擇。
2024-12-2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聖誕本是歡天喜地的節慶,但83年前的12月25日,香港經歷了史上最黑暗的聖誕,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更處於硝煙前線。這間擁有百年歷史的學校,於香港保衛戰時用作軍事醫院,日佔時期改為拘留營,學校後山與赤柱軍人墳場相連,埋葬戰時死難者。
2024-12-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今年4個地方都有新增的藝術品,想一日內快閃遊勻4地?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官方列出兩條快閃路線,一條上午9時開始,順序遊覽糧船灣、滘西村、鹽田梓和橋嘴洲;另一條上午10時15分開始,從鹽田梓、橋嘴洲再到滘西村和糧船灣,兩條路線只適用於周六、日和公眾假期,大家可按自己時間選擇路線。
2024-12-02 HOT PICK
「海濱發展20周年展覽」在北角「東岸公園主題區」揭幕,以沉浸式藝術手法呈現維港20年發展成果,即日至2025年1月5日免費開放參觀。「東岸公園主題區」及防波堤變身露天展覽藝術空間,以色彩炫目的燈光裝置帶出展覽3個部分──「海濱20年光影隧道」、「海濱面面觀」及「海堤上的藝廊」,並以防波堤未端、以海浪和日光為主題的「風動幕牆」作為壓軸亮點。
2024-11-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還有一個月就到聖誕節,各大商場的聖誕裝置已經準備就緒,等候大家到來。喜歡熱鬧的你,可以先到港鐵商場欣賞「香港馬戲團」各種雜技演出,然後一家大細到海港城的聖誕「巨人國」打卡,與由紅色聖誕帽放大而成的10米高聖誕樹合照,好玩又有趣。若你在蜜運之中,就不能錯過利東街的飄雪場景,還有新城市廣場的室內飄雪光影溜冰場,手拖手在冰上起舞。
2024-11-16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近年,港島東太古坊一帶重整建設,也進駐了一些讓客人好好享受陽光、呼吸新鮮空氣的al fresco式餐廳,位處太古城民居之下的À Poêle French Bistro可算是其一。雖然餐廳不設戶外座位,但bistro以雙向折疊玻璃門作開放式設計,在室內用餐一樣可以感受天然日光與舒爽的鮮風,頗有法式度假風。
2024-11-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早前講過上京,今次講講遠征。「遠征」(えんせい)是指「離開自己居住的地域,往其他場所參加演唱會、舞台劇等活動,並以參與活動為目的進行一場小旅行」。在香港境內,我覺得去亞博也算遠征。但在香港無論去哪都會見到一式一樣的高樓大廈,體感上好像並沒有離開很遠,沒有「到達了完全不同地方」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