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數字藝術博覽會(Digital Art Fair,下稱DAF)未能獲文體旅局文化藝術盛事基金(基金)資助,上月底宣布取消,是今年香港繼Photofairs後未能開展的又一個藝博會。不熟悉數字藝術的人(如記者)會感到疑惑,明明特首表示積極推動藝術科技發展,為何相關大型藝術活動仍舉步維艱?熟悉數字藝術的人,會更失望——文化藝術盛事委員會主席鄭志剛是著名NFT收藏家,而且財政司長陳茂波上月出席活動時,更表示本港正大力投資Web3(第三代互聯網)。
2025-03-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現今世代的孩子,從小就成為數碼原住民,不少學生從小學階段起就習慣恆常使用智能電話和互聯網與人互動。在課堂外,互聯網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但也讓許多小學生及青少年陷入被網絡欺凌的困擾。網絡欺凌是指故意和重複地透過流言、虛假照片或信息,甚至以「起底」公開個人資料的方式,在網上傷害他人。這些行為深深刺痛靈魂,使受害者留下焦慮和長期的情感創傷。
2025-02-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廿一世紀過了四分之一,生於1990年代末的「Gen Z」小朋友,逐個變成青年人。自小有智能電話作伴的他們,對影像一點都不陌生。在香港的30個Gen Z年輕人,參加了「青少年影像共學計劃2024」,不是學拍片做導演,而是學寫影評和做電影節策展。幾個影像教育工作者想帶給青年人什麼?青年人眼中的影像,又是什麼回事?
2025-01-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隱身幕後,為香港攝影藝術家、博物館及收藏家專業印刷相片四十載的王建賢(賢哥),與上回(2024年12月20日)「攝影印匠」林偉(Robert Lam)一樣,邊做邊學起家。賢哥早在1990年代看重數碼攝影潛力,千禧年代把跨媒介色彩管理技術引入香港。上月他辦了場生涯告別展「隱.現」,現在正攜VR(虛擬實境)相機到處拍。「Arts tech(藝術科技)」、「AI(人工智能)」、「沉浸式」等高科技來襲,平面攝影是否已經落後於時代?賢哥卻說攝影師應該繼續拍,每個人亦要把舊照趁早曬。
2024-12-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音樂產業的創作與表演模式已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眾多樂器中,鋼琴名列首批融入自動化技術的古典樂器。筆者回想首次目睹自動演奏鋼琴,是在2007年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中的精彩演出——對劇中時間的驟變與琴鍵的自動彈奏,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雖然當時的電影並未真正使用自動演奏鋼琴,而是透過後期人為操作來完成效果,但實際上,自動演奏鋼琴的技術早在19世紀便已出現。其中,Yamaha與Steinway & Sons可謂推進自動演奏鋼琴技術完善化的先驅。隨着自動化技術的進步,不免讓人思考,傳統的演奏者是否將面臨來自這些技術的競爭?
2024-12-10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筆者是一名駐校社工,曾聽過家長說:「我唔買手機畀個仔用係有原因嘅,我寧願個仔呢世憎我,都唔想畀手機搞到佢DSE考得差。」
2024-11-2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Art Tech(藝術科技),還是「呃Tech」?藝術科技躍升香港藝壇新貴,注入誘人的豐厚資源叫人蠢蠢欲動,但嘗試難免有成有敗,劣作則遭觀眾挪揄為呃錢的「呃Tech」。本月初,日本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和編舞家MIKIKO帶今年新作《+1+1+1+》來港演出,他們以科技融入舞蹈的方式合作10多年,真鍋受訪時表示,科技並不那麼高深莫測,他指一指桌上的智能電話,最高科技原來人人擁有,說到底,藝術科技貴在如何應用。
2024-10-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今時今日,沒多少人會隨身攜帶紙筆,有什麼事情只以智能電話記下就可以,但數十年前,大部分人都有一筆傍身,其中「萬寶龍」(Montblanc)可說是深入民心。當年品牌進軍香港市場時,曾舉行中文徵名比賽,最後選出這個大家熟悉的名字。其Meisterstück大班系列鋼筆今年面世100周年,品牌在回顧經典同時,特別推出全新注墨系統鋼筆,並為客人引入更仔細的筆尖訂製服務,誠如品牌書寫文化總監Alessandra Elia表示,書寫是一種極度個人化的體驗。品牌從筆桿到筆尖都希望盡量滿足客人的獨特寫作需求,讓大家重拾書寫的儀式感。
2024-10-1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如果你喜歡電影,你都會知道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吧?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誰,你或許都看過《布達佩斯大酒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吧?
2024-06-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藝術治療師梁靜韻與團隊發起的兩次展覽名字很長,最新的一次叫「知道你不快樂,但我想告訴你」,上一次是「我想告訴你,其實我並不快樂」。展覽形式很簡單:用便條紙卡收集並展出學生心聲,再邀請大人回應。百幾張白色紙條,恰好築起港人日常少有的跨世代溝通橋樑;看到平常見不到的大人另一面,也看見學童隱藏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