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8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除了魚木花海,大角嘴還有其他打卡位。奧海城2期靠北的露天廣場(NAMCO遊樂場對出位置)於今年初增添一組藝術裝置——高5米、名為《「轉角:」城市生活所》的展亭,屬於「『轉角:』公共及社區藝術項目」的一部分,由4名本地年輕建築師組成的團隊設計,恍如船體的外觀,概念來自大角嘴的造船修船歷史。
2025-02-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外賣需求龐大,帶動送遞員行業發展,疫情期間更吸引各行各業轉職。這群車手、步兵的勞工權益一直備受關注,不時有報道指外賣平台削減服務費,勞資雙方就保險問題亦出現不少糾紛。由江耀榮(小江)、張善怡(Selina)二人團隊製作的紀錄片《馬路跑手之春》,拍攝橫跨3年,由外賣員第一身角度,紀錄他們的工作經歷與心態轉變。由「訂單已送達」一刻倒推,外賣員經歷了什麼,食物才送抵你手上?
2024-12-1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與資深戲劇家甄詠蓓創辦的「童迷香港藝術計劃」合作,伙香港演藝學院講師暨資深藝術家梁菲倚,以及一眾自然教育、社區、藝術工作者,舉行與大自然共融的動戲大地藝術節《再翅飛飛》大型沉浸式劇場,透過互動戲劇體驗、木偶巡遊、大地市集、大自然工作坊和專題講座,讓兒童、青少年及家人重建心靈健康和價值。
2024-11-1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大角嘴是個感覺模糊的社區。西邊填海而成的「奧運」奪去了它的海灣生態,東接旺角又使它常被誤會為旺角西一部分。處於老店式微、商廈林立的「轉角」路口,夾在兩者之間的大角嘴讓人無法以單一概念定義,反而促成其獨特處。「人有情感與記憶,如果城市也有,又會是怎樣?」社區博物館Move on to TKT展覽藝術總監陳寶鋒選取了大角嘴的6個人物與3個地方,以金工改造舊物,回應大角嘴從昔日至今的社區變遷。
2024-10-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廣告說養大一個小朋友要400萬元,那麼培訓一個藝術人才需要多少錢?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撥款予香港藝術發展局,其中7726萬元用於去年全新計劃「藝術人才見習配對計劃」,共210個名額,平均每人資助逾36萬元。計劃推行逾1年,記者訪問藝發局行政總裁周蕙心,以及3對參與計劃的中小型藝團和見習生,淺探到底這筆公帑,是否用得其所?
2024-09-2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沒有冷氣,沒有舞室全身鏡,3個共融舞團的9名舞者,在濕熱夏天於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公共空間排舞。有的舞者把輪椅融入舞姿,也有的因不同身體特質,肢體特別柔軟。身心障礙此時不是限制,而是舞蹈的特點,流個不停的汗水連結眾人。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共生舞團導師卞偉東鼓勵舞者透過身體,把感受在下月共融舞蹈節跟觀眾分享。表演和復康,他們不要二選一,可以全部都要。
2024-09-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大角嘴是一個界線曖昧的地方,位置夾在奧運、太子和旺角之間,沒有港鐵站,不少街道以植物命名,區內唐樓和新樓並肩而立,途人偶爾會被冷氣機滴水弄得厭煩,偶爾會對那剪鐵燒焊聲感到好奇。在這工業味濃的九龍舊區,仍會見到鐵窗花和花鐵閘,藝術家何兆基素來專注當代雕塑和傳統工藝實踐。這次他獲香港藝術中心邀請,探索如何將「扭鐵花」工藝融入社區藝術,並傳承技藝。
2024-08-1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學習像石一般堅硬/生活是連綿的敲鑿/太多阻擋 太多粉碎/而我總是一塊不稱職的石/有時想軟化/有時奢想飛翔」——詩人也斯於〈中午在鰂魚涌〉寫他散步,觀看日常街景排遣工作壓抑。香港經歷社會運動和新冠疫情等事件後,步入離散時代,不少人斬斷扎在香港多年的根,移居海外。在他們離開前有深入了解過香港嗎?「soften and soar 」4名本地藝術工作者Syche、Rachel、Van和John設計了兩條官涌散步路線,以聲音導航,引領散步者追尋官涌散落在佐敦的碎片。
2024-08-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家庭照顧者全天候全副心神,幾乎都放在被照顧者身上,可能根本未曾想過在生活中「搵啲細藝」。3年前,香港版畫工作室開始舉辦「賽馬會『以藝同行』照顧者社區藝術計劃」,讓照顧者放下日常瑣事,一心一意製作眼前版畫,享受可貴、愜意的「me time(個人時間)」。
2024-06-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13年來,小蘭(張春蘭)參與過97次市集,即平均每年現身7次。一頭銀髮的她在年輕人流連的市集裏特別突出,加上她性格活潑熱情,售賣的服飾簡約不老套,喜歡逛市集的人,應該都會記得她的自家品牌「小蘭訂造」。造衫造足70多年,原來小蘭無意間啟發了很多人。從事社區藝術及藝術教育的女兒方韻芝為媽媽策劃分三階段的「阿媽40 阿囡80」項目,分享小蘭的故事。「小蘭造衫」展覽以倒敘式述說小蘭2010年代後在香港,回帶到1940年代在廣東汕頭的製衣經歷,從側面回望香港的製衣業演變。
2024-06-07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講起荃灣川龍村,你會想到什麼?郊野公園行山,尋味山水茶樓,或是探索苧麻珍蝶棲息處?上個月,由香港攝影文化協會營運、香港國際攝影節策劃的攝影文化空間「貫文空間」在川龍開幕,希望邀請不同藝術家駐村觀察,與村民在地交流,將此處打造成為視覺藝術與川龍獨特人文地景融合的文藝空間,展示「在飲茶行山以外,川龍村是什麼地方」。
2024-05-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假日走在旺角或者中環街道,總會看到一群家務傭工在打包紙皮箱,三兩下手勢就將膠紙黏好,如此駕輕就熟,可以想像他們來港多年,心裏多麼惦記家鄉。在菲律賓,那大個包裹叫「balikbayan box(回家的箱子)」。周日通常是外傭休息的日子,今日母親節,她們當中多少人能回家見母親,又多少人能與子女團聚?一群居港家傭藉他們創作的詩句和相片寄意,盡收思鄉之情於一個印有「Ingat」膠帶的另類balikbayan box中,他們在這紙盒擺放了什麼?
2024-04-30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都市發展迅速,加上電子產品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種種因素讓我們下一代與大自然走得愈來愈遠。
2024-04-23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致力推動藝術普及化的社會企業「藝術有嘉」,正舉行社區藝術計劃,5月活動有「香港植物拼圖工作坊」,讓小朋友利用特別設計的2D及3D拼圖,組合出能展現油尖旺及深水埗區的代表植物。完成作品將於今年7月舉行的「擁抱大自然 擁抱下一代」展覽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