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家人說從來沒去過雪祭,訂了機票在2月初遊北海道。出發前一星期看天氣預報,我開始後悔,擔心大雪延誤航班,影響回港後的工作。幸好所遊之處都避開了最強寒流的正面襲擊,交通沒有癱瘓,回程航班也只延遲了5小時。感恩移動途中天氣尚好,抵達酒店後才下大風雪,雖然我大部分行程都在酒店裏賞雪。
2025-0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老大哥在看着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在反烏托邦小說《1984》中,喬治‧奧威爾創造出一個政府權力過分擴張的極權世界。無處不在的監控,宛如統治者的眼,以「保護」為名,時刻監視着國民。
2024-12-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說到濟州,除了花田、藍天海岸的畫面,你還想起什麼?最近在Netflix重看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正正取景濟州。《我》在港關注度值得更高,相比一般愛情劇、穿越劇,它聚焦島上街坊人物,濟州被化為無害無污染的象徵。韓劇一看無妨,剛巧早前認識到當地的藝術創作,須知邊陲島嶼的命運從來不易,歲月靜好之外,濟州有更多故事。
2024-1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今日下午,或許正是你讀到這篇報道的時候,聖母聖衣堂正在舉辦《破‧地獄》電影欣賞活動,場場放映均爆滿。基督宗教教堂放映道教主題電影,做法破格——教徒不是應該避免接觸「拜偶像」嗎?教堂主任司鐸、天主教香港教區神父羅國輝卻說「完全沒有問題」,他會跟400多個信眾或公眾人士,在這裏破除心中「地獄」,沒任何避忌。
2024-11-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帖莫奈(The Maw Naing)是緬甸多年來少數能在國際影節參展的導演。上月他去過釜山國際電影節,放映有關女工勞權運動的新作《何以鴉雀無聲》(MA–Cry of Silence);上周來港參與香港亞洲電影節,偏偏回不去緬甸——除非冒被捕風險。孤立離散處境唏噓不盡,曾為8888民主運動示威者的他,見證同胞抗爭數十載未竟,口中吐出的卻不是哀聲嘆氣;習慣呵笑幾聲,便繼續構思新電影,「一定要拍下去」。
2024-11-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鮮浪潮」不獲藝術發展局資助,「影意志」於香港解散了,《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香港藝文圈不無關於政治形勢變化影響創作土壤的討論。風頭火勢下,9月底「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宣布暫時停辦,即使主辦方電郵通知「尊貴朋友」時,優雅修辭「take a brief hiatus(暫停一會兒)」,亦難免令人聯想決定與ifva近年經歷的電檢事件有關。「Hiatus」是個多義詞,醫學上指「裂口」。坊間對ifva暫別的理解亦有多個難填補的裂口:有猜測遭政治壓力,有人說新任高層經營不善,也有指資源緊絀;主辦方則稱活動形式需要革新,然而說法未獲多少人信服。記者找到參賽者、前員工、評審,查核官方年報後提問,嘗試從模糊輪廓中找出中軸。
2024-11-09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愛吃牛的老饕,一定聽過「牛皇莫」莫景雄的大名。他入行超過40年,號稱香港最大騸牯牛買手。日劏4、5頭牛,由於原隻活牛入貨,各種刁鑽部位,可說他最齊。全港近百間餐廳粉麵名店、火鍋館都向他入貨。除了做生肉批發零售,「牛皇」更在蝴蝶邨熟食亭直營一間火鍋店,交給大學畢業的兒子莫偉林(Ryan)打理,父子倆齊齊打拼,成為本地騸牯靚牛肉的靈魂人物。
2024-10-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以哈戰爭一周年前夕,林康琪在交稿前一夜靈機一觸,決定以記者為題,寫下這一年裏記者努力記錄的一些重要成果,以及因而付出的犧牲,尤其那些不明不白的死亡。讀者在讀文章時,可有覺得這裏那裏有點不一樣?除換了新的logo,穿梭「星期日生活」版面的公仔也換了一套。今年改版主題是「護生.護心」,剛好承上期「品格邊度教」一問,若社會上下一心,對生命和生物多一分關懷,對心靈的成長和需要多一分守護,相信就算面前有多大的挑戰和艱難,社會整體行差踏錯的可能會減少,個人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有望提升。為配合新版主題,我們更邀請到「Short D」專欄作者郭梓祺致敬豐子愷,以水墨繪畫一套公仔,游走版面,與文章互動。我們也趁機在版面設計上略作修整,希望給讀者帶來更整齊的感覺。
【明報專訊】近日接連有台灣藝人因為慶祝十一國慶而引起爭議,如此眾說紛紜,無非是因為現實跟大眾的認知和想像出現了落差,對當事人失望的同時,也是對自己信任錯付的失望。「搵食」當然不是犯法,公眾人物是否值得信任也值得商榷(10年前「張懸」接受「主場新聞」的訪問,提到自己不信任公眾人物的價值,片段近日重新被網民翻出。受訪者早已告別藝名張懸,以「安溥」之名繼續發展,而相關媒體也早已停運,訪問者和受訪者都在不同意義下不復存在),只是隨着時間過去,當我們發現很多曾經見證和相信的人和事都偏離軌道,失望就成為了成長的註腳。
2024-09-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個人存在過的痕迹,要如何徹底抹去?或是沉入深海,在人魚的分食中化為烏有;或是被放入小小的盒子,在外界無盡的凝視中忘卻自我;或是被視作「房間裏的大象」,法律、社會、他人……全都視而不見。
2024-09-24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林盛斌(Bob)有份創辦的「棋人娛樂香港」10周年紀念發布會昨日在中環舉行,獲影帝林家棟到賀外,棋人旗下藝人鄧洢玲、小肥、陳慧敏、余迪偉、黃長興及合作伙伴劉浩龍、阮兆祥同出席。
2024-09-23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林盛斌(Bob)有份創辦的「棋人娛樂香港」公司10周年紀念發布會,今天(23日)於中環舉行,旗下藝人鄧洢玲(阿旦)、小肥(徐智勇)、陳慧敏、余迪偉、黃長興以及合作伙伴劉浩龍、阮兆祥也有出席。
2024-09-2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惡搞Google地圖上學校名字的亂象,近日從台灣傳來香港。這個港人常用的工具,早已成為生活必需:行街、睇戲、食飯,都先搜地點看看,確保路線正確,出行準時。港人見到母校名稱數日間被「改」,不可謂不驚訝——以後是不是要用「新名」才能定位?你的學校是「武館」、「病院」還是「收容所」?
2024-07-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中學文憑試(DSE)前日(17日)放榜,考生患得患失的景况總算告一段落,好好收拾心情籌謀下一段路。公開試壓力人盡皆知,紀錄片《公開試當真》月初上映,由YouTube頻道「試當真」拍攝,表露學子心聲。然而同樣壓力不囿於香港,而是遍佈東亞社會,韓國紀錄片《蜻蜓飛過的歲月》一反成年人視角探討教育制度,導演洪多藝(Hong Da-ye)自高三有意識記錄自己和朋友應付高考,爾後她繼續拍下去,發覺教育制度予人的陰霾不止那一年間。
2024-05-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時期,地處東亞一角的澳門,如大海中浮沉的一葉扁舟。年幼的羅卡尚不知窗外風雨飄搖,與親鄰擠在騎樓廊道,靜候電影開場——在資深影評人羅卡的回憶中,這是他與電影一生之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