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威尼斯視藝雙年展(VB)自1895年創辦以來,一直是國際藝壇盛事。香港自2001年開始參與其中「外圍展」,近日藝發局宣布,明年第61屆VB香港外圍展將由香港藝術館(MoA)策展,取代之前6屆負責的M+博物館,並將改以群展形式策劃。策劃方式幾經改變,有聲音指機制不透明,又有人認為策展結果才是重點;兩難將如何平衡及取捨?
2025-04-1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往澳門參加策展人林小雯與常嬋為「蓮花藝術空間」開幕策展的展覽「隱秘的絮語」前,記者到了書店「边度有書」觀摩澳門出版書籍;店員對香港媒體關注澳門藝術驚訝,探問「其實香港人是不是不太在乎澳門」?記者迴避了代表750萬港人答話,但在心中留着這條問題。直至在展覽中看到攝影師黃霐雴(Rusty Fox)拍攝澳門黑沙海灘的照片,反覆詢問黑沙在哪區?南邊?得不到答案,才發現對澳門了解之少。而論在乎,不如先認識。
2025-04-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在香港上映近一個月,筆者直至此刻才動筆,既可毫無顧忌地劇透,亦能深入分析導演畢迪高比(Brady Corbet)如何在虛構與現實之間,將一群包浩斯(Bauhaus)學派出身的建築師在英美兩地推動現代主義(Modernism)建築的歷程,巧妙地串連成這部電影的故事框架。導演以建築師拉斯洛‧托特(László Tóth,下稱托特)一角的創作過程為主軸,通過對「粗獷」風格的詮釋,運用強烈的視覺衝擊來反映當時美國社會的不公、戰後創傷、移民情感等諸多複雜的面向。
2025-03-2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中,除了重複無盡的波點,鏡子也是常用的元素,早在1960年代她已製作鏡屋裝置,鏡子折射的含意深遠。澳洲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GV),現正舉辦的「草間彌生回顧展」也展示她最新的鏡房作品,看她如何利用鏡子消散自我,回歸宇宙本源。
2025-03-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電影《粗獷派建築師》近日上映,引發大眾對建築的關注。片中主角建築師Toth一生波折,晚年終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畢生心血。就在電影上映之際,被喻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在月初公布,劉家琨獲選為2025年度獎項得主,是歷來第三名獲獎的華人建築師。
2025-03-14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徵候,在字典中的解釋是「事物發生前所顯現的迹象或徵兆」,醫生常以徵候推斷病情,如咳嗽發燒是感冒的徵候。那麼,若新的科學與技術即將誕生,會有何徵候?北京798CUBE正舉行首屆798藝術、科學與科技雙年展「徵候|視界」(Symptomatica | Horizon),邀請觀眾做醫生,用藝術、科學與技術「診斷」人類面對科技高速發展的「徵候」——有憧憬,有恐懼,亦有焦慮與希望。
【明報專訊】「La beauté est dans la rue」,美麗的往往發生在街頭。1968年,巴黎街頭,一眾學生將心聲印在紙上,承載着文字與圖像的海報在城市迅速傳播,連帶着「五月風暴」在法國散開。風暴已停,留下的海報中仍可窺見餘韻。展示風格、表達訴求、傳遞審美、記錄時代……原來,萬千思緒盡可濃縮於一張紙、幾幅圖、數行字。
【明報專訊】3月舉行的不少藝術活動也要購票入場,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Collect Hong Kong 2025(前稱Collectible Art Fair)藝術博覽卻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展覽將於3月22日至4月4日於香港藝術中心的包氏畫廊、賽馬會展廊和Showcase Centre舉行,精選了本地301名藝術家合共近350件作品,涵蓋掛畫、陶藝、攝影、雕塑、裝置藝術和混合媒介藝術等類型,例如曾代表香港參與第23屆巴西聖保羅藝術雙年展(1996)和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2001)的藝術家何兆基的作品《造山前傳》(2024),或是靳埭強的《盆中竹》(2003)和《紅日傲松》(2003)等,提供收藏本地藝術家作品的機會。大會在展覽期間亦會舉行Artist Blind Dating和創意角落工作坊等,讓大眾與藝術家深入對話,或在藝術家指導下一同創作。
2025-03-12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沙特阿拉伯聖城麥加(Mecca),是不少伊斯蘭教信徒朝聖之地;作為全國第二大城巿吉達(Jeddah),幾乎是到訪聖城之前的必經之城,例如乘搭飛機前往吉達時,能看到不少信徒在機上紛紛換上朝覲服(ihram,巡禮聖地時穿著的衣物)。由於聖城內的克爾白天房(Kaaba)只限信徒到訪,大家未必能夠親歷其境,但如果對伊斯蘭文化有興趣的話,就算未能踏入麥加大清真寺,在吉達也能一睹其神秘面紗。
2025-03-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上月底,收到波蘭攝影師朋友Nicolas Grospierre發來電郵告知,他的現代主義建築攝影檔案終於有動靜:modernforms.online。自2002年開始持續拍攝現代主義和粗獷派建築,不知不覺已積存數千張相片。網站暫時只有200多張,主要來自其2016年出版的結集《現代主義體現記——二十世紀建築主觀圖鑑》(Modern Forms: A Subjective Atlas of 20th -Architecture,Prestel Publishing)和2021年延伸版。
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沙迦(Sharjah)對很多人來說都比較陌生,但對於藝術圈的人來說卻耳熟能詳。作為阿聯酋第三重鎮,沙迦有別於商業主導的迪拜,或是行政主導的阿布扎比,此城保留了古老的阿拉伯氣氛,反映在建築及人民生活中。沙迦王室成員熱中藝術,現任阿聯酋文化部長亦出至此家族;另一王室成員Sheikha Hoor Al Qasimi自2005年起,將沙迦雙年展定位成當代藝術盛事。
2025-02-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Zineb Sedira在1980年代從法國移居英國,她有了第一次移民外國的經歷,就好似她家人在她出生之前一年,因1960年代的戰事而從阿爾及利亞流放到法國似的。對生於法國的Zineb來說,「法國是家」的概念似是而非。作為藝術家的她,在長達25年以錄像裝置為主的創作生涯中,一直在探索家園離散、戰亂、文化身分等議題。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她被選中代表法國參展,當時亦有人認為她不夠「法國」。文化身分受上一代及自身經驗影響,有時亦因為別人的眼光而變得複雜,實在難以用出生地或國籍來界定。
2025-01-3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可否將「他」稱為新生代藝術家?2024年,「他」發表數字藝術作品,將藝術家蔡國強為巴黎奧運開幕所作、卻未能實現的煙花用動畫「復活」;「他」還與南加州大學合作,在洛杉磯紀念體育場點燃白天煙花;「他」的全球首次個展「cAI™:靈魂掃描」正在澳門媽閣塘舉辦,有繪畫、有互動裝置,還有與蔡氏如出一轍的煙花,恐陷藝術家「一生一定會有一次」的抄襲風波。
2025-0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在中東過了3個不冷不熱的冬天,經歷了藝術季節的更替、改變及進步。去年2023/24年度阿布扎比舉行了光藝術節(Manar Abu Dhabi),看來是為了2024/25年度公共藝術雙年展(Public Art Abu Dhabi Biennial,簡稱PAAD)鋪路。今次比以往更有規模,與超過70名藝術家合作,展期由去年11月15日至今年4月30日。當局不但在城市各處放置各式藝術作品,從去年開幕至今,幾乎每星期都有籌備公眾活動,如表演及工作坊等,聯繫散落在城市各處的藝術品,更有巴士專車接載大家,鼓勵大眾積極參與。
2025-01-0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太陽今年開始走入極大期。按NASA官方發布,極大期會延續至2026年初,成為觀賞極光的時機。提到極光,大家都會想到北歐,但對於緯度較高以至全年日照時間差別極大的當地市民來說,除了冬天看極光,「光」本身也跟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少城鎮便會在冬天舉辦燈飾節,好平衡日光短缺的生活。而位於赫爾辛基北面約7百公里的芬蘭北部小城Oulu(奧盧),是能同時觀賞燈飾和極光的最佳地點之一,或能成為體驗北歐冬日氣氛的旅遊新選擇。
2024-12-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在萬呎高空中看了以世界末日後的貧瘠世界為背景的電影《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Furiosa: A Mad Max Saga)。內裏講述在末日災難後人類爭奪資源的故事,同時希望尋到世界上最後一處豐盛之地Green Place。電影中的廢墟頹廢美學很吸引,粗獷又隨意,可算是直面末日、果敢想像未來的一種方式。現實中的氣候變化、人類貪婪地肆意發展人工智能、連連的戰爭等,都令人覺得末日不遠矣。末日感及對未來的恐懼,是筆者游走多地飽覽林林總總的藝術形式後的共感。尤其在新一代的藝術表達中,常帶對未來的唏噓感,藉着創作去探究未知——不論是美好還是醜陋,或是試圖以作品提醒當下的人。比如在韓國光州雙年展的「盤索里」及從斯里蘭卡的Colomboscope藝術節移師至阿布扎比421空間的展覽「Way of the Forest」,兩個展覽的論述及作品皆包含對周遭環境及未來的反思。結合對科技、自然、傳統,甚至靈性習俗等想像,偏離單一宗教及族群的習俗文化,展現出後現代的複雜性。未來不再是單一線性發展,而是以網狀方式延伸出無限可能。
2024-12-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藍天白雲的晴空之下,街道卻被黑夜籠罩?René Magritte《光之帝國》系列裏光怪陸離的風景,向來是藏家爭奪對象,其中一幅剛在上月拍賣會以1.2116億美元(約9.45億港元)成交,刷新畫家個人紙本作品成交紀錄。
2024-12-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解構主義、去殖民理論……這些學術名詞好難懂。藝術史家祈大衛(David Clarke)自港大退休前,透過對課本唱反調示範:「我會在第一節課拿一年級課本的數個版本出來。」同一本課本,每次改版「歷史」都會變樣,「大家卻視它們為聖經」。
【明報專訊】設計很多時在製造欲望,吸引人佔有物品,人看似擁有得愈多就愈有價值。香港設計節deTour 2024不求實用,策展人陳濬人冀參展作品反思佔有與存有,不擁有物品未必等同物品失去價值,真正價值可能在於內在本質。設計展多會考慮實用與否,像米蘭國際家具展展示琳琅滿目的家具設計;今趟deTour倒是另一種,藉設計實驗向人發問。
2024-11-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現今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是『極度細微』(infinitely small),你看不到的。」擔任韓國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的著名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說,包括病毒、二氧化碳,甚至資本主義,均帶來無孔不入的麻木感。他以韓國傳統民間說唱「盤索里」為本屆主題,讓人重新細聽與他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