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巴西導演和路達沙利斯(Walter Salles)的《中央車站》1998年上映,不但把他帶到國際舞台,也讓女主角費蘭達蒙德尼高(Fernanda Montenegro)獲奧斯卡提名;20多年後,沒拍劇情長片逾10年的和路達交出《我生如是繼續》(I'm Still Here),又名《至死方休》,讓費蘭達的女兒法蘭達杜利斯(Fernanda Torres)成為金球獎影后,並跟母親一樣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更成為首部贏得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巴西作品。香港觀衆3月28日起可透過Now True欣賞《我》片,如果想在大銀幕觀看,亦可選擇香港國際電影節本月12及18日兩場。
2025-04-0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不少追星族說,當看見偶像努力向上,在台上發光發熱,自己都受激發要努力……以往我抱着懷疑態度去看待,直至最近因一部電影意外經歷追星,才對這表述有新體會。我這名媽媽級追星者,喜歡的是大製作中一名年輕演員Y,以下節錄了他在不同訪談中的說話,相信對學生及父母都有參考作用。
2025-03-3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人氣劇《混沌少年時》上架逾兩周,熱度依然,劇中不少細節廣受討論;美國網媒Collider分析,第一集13歲少年傑米清晨在家中被警察拘捕時,看似無辜,還受驚撒尿,其實劇組已在陳設中暗藏提示。文中指警察闖入傑米房間時,他張開兩手,試圖掩蓋牆紙上的一道裂口,該道裂口看來可能由兇器造成,而第2集正是講述警方到學校查探兇器下落。
2025-03-25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奪得商台叱咤及新城勁爆女歌手金獎的李幸倪(Gin Lee)最近推出全新大碟《Leap of Faith》,升呢「金Gin」的她不敢自滿,多儲hit歌,盼早日圓夢舉行世界巡迴演唱會。她又許願能看到偶像王菲再開騷,並以對方為終極目標,事業非常穩定,開個唱必賣爆。李幸倪現將工作放首位,透露與圈外富貴男友和平共處,沒有規劃結婚生仔,隨天意,要來就來。
【明報專訊】成毅與張予曦主演的內地劇《與君歌》改編小說《劍器行》,創下25億次網絡播放量。HOY TV將原本49集剪輯成45集廣東話配音版於香港首播。故事架空歷史,原型時間軸為中晚唐,描繪大興帝國宦官擅政動盪時期,親姊妹王若清(宣璐飾)與若冷(張予曦飾)宿命般重逢,並與「少年天子」齊焱(成毅飾)、珖王齊宸(韓棟飾)捲入朝廷風雲鬥爭。宦官大頭目仇子梁(何晟銘飾)挾天子以令天下,其擁立的天子齊焱在眾人眼中是弒兄奪位的大惡人。宮廷政變後,齊焱被迫射殺宰相王府的兩名千金王若清與若冷,姊妹各自死裏逃生,分別被人收養後成為政敵,二人在權力角逐中既相互對抗,又惺惺相惜,經歷無數波折與國仇家恨的抉擇,姊妹最終聯手助志存高遠的齊焱剷除仇子梁,重振大興帝國。
2025-03-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結婚後,我每天生活都圍繞着丈夫,就算今天他行動不便需要我全心照顧,我仍然為能夠與他白頭到老而感恩,但同時亦面臨着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2025-03-23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昨晚在尖沙嘴舉行春茗晚宴,筵開26圍,今年主題為「總會拍住上」,寓意各個崗位在拍攝時如同拍檔,攜手並進,在這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同舟共濟,齊心協力克服寒冬。席上頒發「傑出電影工作者大獎2025」予國際專業電影技術顧問魏天明、槍械師余文彪及場務梁偉文,表揚他們在電影行業默默耕耘、具備豐富資歷並對業界的貢獻。「總會拍電影」計劃的兩部電影《惡人當道》和《不赦之罪 》亦完成拍攝。
2025-03-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今年903第一場拉闊音樂會,以填詞人Oscar(李文曦)的歌詞作為主題,貫穿故事,樂迷把它當成Oscar歌詞作品展。訪問當日,Oscar滑動手機屏幕,向筆者展示宣傳海報說:「我就好似幽靈咁樣喺背後。」明明是主角之一,卻企到最側邊,但仔細一想,這其實很符合其低調個性,不喜歡幕前演出,一直在幕後默默創作,就如他說:「我應該完全唔會(台上)出現,我想歌詞做主角,多過我本人做主角。」
2025-03-22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最近經過港鐵中環站J出口,你必會碰上一群可愛的「貓店長」!港鐵中環站「港鐵‧藝術」展廊正舉辦「同萌社區 THE COMMEOWNITY」貓店長攝影展,這些貓店長將帶各位匆忙的上班一族,走進貓貓社區——西營盤。
2025-03-20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無綫離巢潮持續,繼姜麗文、余思霆,陳婉衡、甄采浠、黃一鳴﹑何遠東﹑吳嘉儀﹑李佳芯、游莨維﹑江嘉敏和譚嘉儀後,在《愛‧回家之開心速遞》演「阿叢(書蟲)」及《牛下女高音》遊子朗一角的33歲無綫男藝人林浩文,亦宣布離巢。
2025-03-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知道電影《爸爸》已經是半年多前的事了,第一個反應是不要看了。那曾經是自己的學生、學生的爸;那曾經令整間學校、整條小街都傷痛的悲劇;而且那條小街,更是自己兒時舊居所在,舊居就與事發單位隔街相望。複雜的情緒,縱使已是15年前的往事,仍怕挑起。
2025-03-13 BEAUTY & STYLE > FASHION
【明報專訊】在當代時尚的一片喧囂中,有些人會選擇默默地堅持自我風格。越南設計師Lam Gia Khang是其中一人,他透過自家品牌Gia Studios開闢了一條獨特道路,以極簡主義為核心,將傳統越南工藝與現代設計語言融合,創造出既低調又充滿力量的服飾。早前他帶着2025春夏系列來港,與《明報》life&style分享他的設計哲學。
2025-03-07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古淖文昨晚(6日)舉行新歌《Follow Me》發布會,獲《中年好聲音2》好友譚輝智、黃劍文、劉威煌、顏米羔、安雅希現身支持。相隔6年再出新歌,古淖文稱心情興奮,感激一眾戰友到場或傳短訊祝賀。他被問到是否要還人情時說︰「大家一家人,不會多計算,我可以請大家食飯。」
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左走還是右走?在中環的閒晃一日一日增長,漸次成形了記憶的場景。左走,爬天橋和坡路,過美利大廈,經花園道,從遠處便眺見山頂纜車站外的鑄青銅雕塑。橢圓,中空,渾黑銅體披滿光點,閃閃炩;10米高的巨物以細小圓端豎着,每次途經,都讓我想起誤墜地球的太空船。那幾年前隨翻新工程空降的藝術品,闖入我掀《香港藝術:九七前後的文化解殖》第4章「雕刻公共空間」的時間點,正好用作對讀練習。
【明報專訊】時間倒流至2002年。演員盧鎮業就讀中四,第17屆世界盃如火如荼地舉行。正值青春期的他不喜歡自己攣曲的髮質,耳聞剷光頭後,重新長出的頭髮會變直,加上年少的中學生總渴望嘗試新鮮事物,心裏想着——人生就這麼一次,不如試一次剷青。盧鎮業至今仍清楚記得「我就在牛皮沙街足球場隔籬的一間理髮店,用48元剷頭,然後就去踢波」。他在球場上頂着skinhead(平頭)奔跑的外形讓同學想起日本國腳小野伸二,自此大家就喊他「小野」。現在頭可以再剷,但角色落選,人生就不會有重來的機會。在《花椒之味》、《叔‧叔》、《年少日記》、《虎毒不》期間,每隔約兩年,小野才得到一次出演長片的機會,在漫長等待的空白期,他默默準備成為日後合作導演信任的拍檔。
2025-03-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這一篇是小兒從以中文教學為主的小學,升上以英語授課的中學後,在第一個學期所經歷的故事。
2025-03-01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現年41歲的林景程入行15年,2009年參加首屆《超級巨聲》 時已是一位物理治療師,他不理家人反對堅持入行,捱足15年終於闖出名堂,在年初的無綫《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24》奪得「最佳男配角」。他近日接受商台《星光背後》訪問,透露已故母親當年反對他入行的原因,同時回憶曾經9個月無劇拍,多次想放棄的辛酸經歷。
2025-02-26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在香港街頭巷尾,總有一些老店默默守着歲月痕迹,承載一代又一代的記憶。任達華、鄧麗欣、魏浚笙和龔慈恩主演鄒穎執導電影《紅豆》,以九龍城一間舊式糖水舖為背景,講述家庭、愛情與選擇,展現香港的時代變遷,捕捉這座城市獨特的人情味與精神,帶出上一代對人對事的傳統觀念、思想和執著。張興(任達華飾)和太太秀蓮(龔慈恩飾)30年前白手興家,在九龍城開設糖水舖「張興記」,以馳名紅豆沙打響名堂,養大一對子女。長女承業(鄧麗欣飾)嚮往飛翔,當了空中服務員,弟弟繼昌(魏浚笙飾)是個無憂無慮的大學生。
2025-02-22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近年甜品界無「綠」不歡,抹茶、開心果到薄荷朱古力,全部展現綠色「味」力。數來數去,好像還欠了一個低調但默默耕耘的「綠色分子」——斑蘭。它味道清新,適合配搭蛋糕、甜點。近期本地不少烘焙品牌都加入斑蘭行列,除了常見的斑蘭戚風蛋糕,還有麵包、千層糕、糯米糍等,斑蘭或許會繼開心果後成為另一股綠色新熱潮?
2025-02-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年半前開始討論的一個聯展,一眨眼就來到展覽開幕。展覽名字「Walk with the Weight of a Second Beating Heart」,是香港藝術家羅玉梅摘自生於越南的美國作家Ocean Vuong的詩集裏的一句話。除了玉梅和我,參與藝術家還有來自上海的張小船。策展人瞿暢說道:「一個生命如何承載多個生命的節奏和它們的彼此撞擊——是這次展覽對成為母親、對親密性的探索。」我們三人在不同時間認識,但同是移居了日本,亦是母親,還有跟着同一個老師學日文。儘管我們三人不全因這樣的身分而定下展覽方向,我們還是因此而聚了在一起。瞿暢並不是母親,但當時她正在寫的博士論文裏,有一章分析浪漫化的「母愛」是如何在中國的民族主義敘事裏發揮作用,於是這位熱中於研究母愛的社會政治面向的策展人就和我們一起開啟了這場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