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堂——沒有最經典 只有更經典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01日

【明報專訊】原裝正版(即1962年版)的香港大會堂,是一座當年最潮的Bauhaus風格建築。它不單肩負起現代主義建築本土化的重任,亦凝聚了不少港人超過半個世紀的經典回憶。不過,夾雜在大會堂那一高一矮的「白盒」之間,原來還有更傳奇、更引人入勝之處,絕對值得今天rewind細看回味……

大會堂兩棟主樓,設計上雖然混搭了西方建築兩大組DNA——現代主義的簡潔造型和古典建築的雅致比例,但那連接高低座的紀念花園,卻突破了西式造園一般採用的開放形式。四周的純黑磚牆給整個空間圍合成一個相對內向靜謐的中庭,而牆上唯一的點綴,就是幾幅用落地玻璃框起的實時「城市風景照 」,滲透出淡淡東方庭園的含蓄韻味。園內更有一處神來之筆——一道沿圍牆西北兩面而建的曲尺形水景,早年便一度有日式花道展覽的大型作品擺放其中,令這片水池頓時轉化成一個瀰漫着禪意的floating gallery,也讓人在中環的你和我可有邂逅一期一會的幸福。

我城曾有過首間sky museum

講起日系文化,就不得不提那家出名出到去全世界的Mori Art Museum(森美術館)。這間坐落在東京Roppongi Hills一棟商廈頂層的當代美術館,堪稱是現時全球最高的藝術館。然而,回想當初在大會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正是居守在高座最頂兩層(即10樓和11樓);換句話說,在那個年頭,我城早已低調地締造過同類的建築創舉,甚至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間「sky museum」!

學生哥階梯式共享閱讀空間

在「sky museum」樓下,大家還可發現多一個「景點」——全港首間公共圖書館的樓梯間(無錯!係樓梯間)。那些年,圖書館本身除了吸引不少愛書人和莘莘學子前來打書釘,每逢考試季節,館外連續多層的樓梯位,都幾乎被一眾學生哥們即興地用作「co-studying space」。坐在那玻璃外牆旁的梯級溫習看書,天然光線無限供應之餘,還有免費開揚景致陪伴大家隨時放個空。一處這樣另類的「階梯式共享閱讀空間」,當是大會堂最就地、最「拉闊」的人文風景。

書香‧vodka香‧俄菜香

高座傳來的,如果是陣陣書香,那低座送上的,很可能是vodka香;因為進駐大會堂低座二樓的第一代餐廳——Chantecler(雄雞餐廳),拿手的正是俄國菜。全場落地玻璃filter過的風和日麗,跟懸在挑高樓底的北歐簡約吊燈,真是從未如此匹配過!坐在原木餐椅搭襯雪白枱布的一角,吃一口zakuska、呷一啖vodka,已是一趟北國旅程。至於對那些「舞癮」比食癮大的朋友來說,低座一樓的ballroom又有另一番情趣——在panorama mode的璀璨夜色下,用舞步重新演繹 A Lovely Night未曾抓緊的情愫,與舞伴擁抱一個比La La Land圓滿得多的晚上。

靚聲靚景的音樂廳

然後呢?那當然是要一嘗大會堂的「終極精彩」!「識路」的高人就曉得先買票入場這絕招 。大會堂音樂廳一向被公認為音響效果一流的表演場地,屋樑上或許還繚繞着jazz巨匠Louis Armstrong和Ella Fitzgerald在此演出的超級靚聲。可是,好聲(或是好戲)不在後頭,而是在中場休息。別有洞天的地方,其實一直隱藏在左側gallery的座席背後,高人自會把握當下,抱着探路去找speakeasy的心情,從那裏的秘道走到設在音樂廳外的幾個觀景露台,繼續欣賞以champagne香氣和維港香色合奏的「間場曲」。試問,世上還有哪個音樂廳,會有如此扣人心弦的秘境?

「原版嘅香港大會堂」 ,的確比經典更經典。

■Profile

港式優雅 Martin

一個在乎、在香港、優雅到底的港佬。曾路過劍橋,現遊走於我城日常之間,邂逅a class of our own。

文:港式優雅

www.facebook.com/HongKongClass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