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骨:少戒口 骨折才會好得快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30日

【明報專訊】看到這個題目,相信不少人,尤其是長者,都會感到很詫異,甚至覺得可能是筆者搞錯了,因為坊間很少聽到中醫說「少戒口‧骨折才會好得快」。搜尋網上相關資訊,或到某些醫館看筋骨損傷時,收到的「戒口清單」可涉及20至30多種食物,例如:動物類的蝦、蟹、牛肉、羊肉、豬肝、蛋類、雞、鴨、鵝、鴿、鵪鶉、鷓鴣、生魚、鯪魚、鯉魚、魷魚,植物類的糯米、芋頭、竹筍、冬菇、通菜(俗稱抽筋菜)、花生、檸檬水、橙、李子、芒果、榴槤和豆漿等,就連酸、辣調味料也要排除在外,倒不如提供一張「可吃清單」還更易記,畢竟可吃的已所剩無幾了。

其實,筆者既沒有搞錯,也並非搞笑。「少戒口」的道理很簡單,因為骨折癒合需要營養。

骨痂生長需均衡營養

雖然活骨都有自癒能力,治療骨折亦很需要及時復位和合理固定。但請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足夠的均衡營養,骨痂如何生長呢?早前有一名30多歲女病人求醫,她受傷後,經公立醫院X光檢查,確診為右腳第五蹠骨骨折,接受外固定等治療,但3個多月斷骨仍未癒合,需要借助一對拐杖代步。經問診了解,她自己跟足網上相關資訊戒口,很可能是骨折延遲癒合的原因之一。當聽到筆者再三強調,「少戒口‧骨折才會好得快」,最令她開心的是可以重食至愛的蝦;接受均衡飲食和對症治療約3個月,骨折總算癒合了。筆者在港行醫20多年來,類似戒口過多的病例並非罕見。希望此文能夠糾正一些戒口誤區,減少因過度戒口而節外生枝。

敷藥戒吃辛辣、蝦蟹、牛肉、燒鵝

基於個體差異,不排除有的食物會影響筋骨損傷的個體病情,因此,戒口應該由自己界定比較合理。假如因吃了某種食物,使筋骨病情加重,下次少吃一點,仍然有影響的話,證明此物對此人的病情可能有負面影響,此物至多只能列入「個人戒口清單」。即使無受傷,對於有過敏反應的食物,也應少吃為佳。不過,對於骨折解除外固定之後或筋傷之後,需要外敷中藥膏時,為了預防局部皮膚敏感,建議敷藥期間暫時戒吃辛辣、蝦蟹、牛肉、燒鵝等少數食物為宜。即使無意吃錯了,也不必擔心,至多引起敷藥之處皮膚敏感而已。其實從西醫角度,筋骨損傷並沒有戒口的觀念。

或許有人會問,民間戒口清單從何而來?我想與一些中國人盲目跟風有關。2003年SARS期間,傳說醋可抗SARS,一夜之間有人大發醋財;2009年甲型H1N1流感(俗稱豬流感)流行期間,大蒜居然成為靈丹妙藥;2011年日本核輻射,一向非常低調的鹽竟然一舉成名。由此可見,筋骨損傷戒口多達幾十種食物,也就不足為奇了,今天張三因吃蝦影響病情就叫病友們都不要吃蝦,明天聽李四講不能吃李子,因為李子酸。愈聽愈多,差一點飯都不能吃,因為傳說中,筋骨損傷不能吃糯米飯……

文:吳思團

(香港中醫學會前會長、註冊中醫(骨傷))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