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以外的戰爭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10日

【明報專訊】假如Studio Drift談的是科技的人性正面,現於巴黎Palais de Tokyo舉行的The Enemy of my Enemy展覽呈現的可能是科技的人性陰暗面。由2015年度Marcel Duchamp藝術大賞候選人Neil Beloufa主理的展覽,以反建制作為作品體系主軸,不時以科技元素剖析權力兩面,如自主與操控、監視與私隱,探討「對方」的定義及由來。

政治生活皆戰爭 互相牽引關聯

沒有了戰爭,是否代表世界和平?當然,戰爭及和平二字可以有不同定義及閱讀。但在Neil Beloufa眼中戰爭並不單只是打仗開戰,而是不同階級、層面的政治角力。展覽的入口部分先展示Neil Beloufa個人作品,包括Serie Sustainables(2017-2018)(上左圖)及People's Passion(2018)(上右圖),帶一種後人類主義(posthuman)及末世(dystopia)的感覺。

老實說,當你步入展覽,會感覺到整個空間十分凌亂,展品亦集合其他藝術家作品及戰爭博物館藏品,由裝置、古蹟、影象、文件等組成,呈現不同層面但同時發生的鬥爭:如電影Dunkirk的木船船頭道具(左下圖),或Neil重現2010年巴黎Crimée地鐵站將招兵與戰爭遊戲廣告並列的裝置La Station de métro Crimée。各種鬥爭互相牽引關聯,形成一個繁複網絡,一如展覽現場所反映的生活實况。展覽中提及的與鬥爭相關的事物,如難民、紀念碑、大數據等,也是在不少香港人認為「政治與己無關」或是「議會內外都不應該牽涉太多政治」的當下,一種「政客如何將政治自生活邊緣化」的敬醒。展覽令人想到Aristotle所言,人本身是政治動物;又或如亦舒作品《這是戰爭》所示,生活本身就是戰爭。

文、圖:Dawn Hung(www.sedimento.c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