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表展挑戰時刻 腕表堅持不老價值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16日

【明報專訊】Baselworld世界鐘表展的前身Schweizer Mustermesse Basel「瑞士巴塞爾樣品博覽會」在1917年成立,100周年之後,今年表展無論在大會規模、品牌發展方向等各方面,均經歷了新的變化。

規模變 入場人數減

在製作今年改以報紙形式刊登的Baselworld表展特刊時,突然想起以往每年Baselworld表展,大會也會製作官方報紙,由打扮帶點科幻慼覺的美女在早上向入場人士派發。到近年流行Apps和網上版,這份Baselworld日報於去年開始銷聲匿迹。

去年表展一完結,大會便公布:因為製表業正經歷「挑戰時期」,小企業尤其受影響,明年(即2018年,今屆)即將改革,由以往8天會期縮減到6天,會場規模亦會變小。今年再次來到會場,明顯感受到當中變化,大會關閉了主場館二樓整層,以往的一號場館南翼和五號場館亦沒有開放,不少小型腕表零件品牌今年亦撤出Baselworld。

每年Baselworld表展完結後,到官方網站看新聞稿是慣性動作,看看它公布今年比去年的參展商或進場人次上升了多少,跟自己在場內感受的人潮是否脗合。有別於以往表展後發布的大量數字,今年只有兩個數據:650個參展商和今屆表展的首兩日進場專業人士(professional visitors)比去年人數多8%。但官方並沒有公布參觀的公眾人士數目,今年在場內採訪時,感覺是人數比以往幾年都要少,會場通道沒以往擁擠,每天下午5、6時人潮便散去,以往一般早上9時和下午7時進出會場均要排隊,今年幾乎可以「自出自入」。

會場變化如上,但大家最關心的,應該還是腕表本身。雖然參展商數目由高峰期約2000個減少到650個,不過大部分大型腕表品牌仍然留守Baselworld,至少Rolex、Swatch集團、Patek Philippe、LVMH集團、Chopard、Breitling、Chanel等也已落實,會繼續在下屆2019年表展中出現。

製表業面臨科技挑戰?

歷史上,製表業曾經歷過數次衝擊,如1970年代石英機芯對傳統機械表市場的影響、2008年金融海嘯等;而Baselworld大會指製表業正面臨「挑戰時期」,那究竟是什麼挑戰?可能是「腕表的價值」這一課題。

從前的懷表和腕表,是達官貴人顯赫家族爭相擁有的物品,能夠隨身攜帶顯示時間的小小機械,既是身分象徵,亦是一件機械與藝術結合的精品;另一重象徵則是一枚能記錄時間,傳承給下一代的寶物,具超越時間本身的意義。但來到今天,當大家對電話多過對人,怕跟真人對話,情願一切以即時通訊軟件溝通,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事物均可以一瞬間在熒光幕前出現,我們的世界還容得下只懂按其節奏,一秒一秒在表盤上掃動,以顯示時間的機械表嗎?

事實上表展開幕翌日,基本上所有在表展上展出的品牌新表,都已經可以在網上看到相關相片和資料。科技令我們瞬間掌握新發布的東西,亦同時令所有東西瞬間變舊變老,一分鐘前發布的新產品新故事,下一分鐘已經被其他更新貼文取代,這是當下不能改變的事實。而千禧世代(Millennials,出生於1980至2000年)也開始成為現時消費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在新科技下成長的第一代,對事物的喜好和品味亦跟以往消費群有分別。品牌應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呢?

真正的奢侈品:時間

看畢今年Baselworld表展,不難發現各大品牌由過往幾年高調地以「自製機芯」為旗號,改為強調品牌的自家賣點,努力發展品牌獨有技術或設計,如PP首枚結合三問和兩地時間的腕表、Rolex重溫品牌經典百事圈的GMT-Master腕表、Bulgari全球最薄自動陀飛輪腕表、Hublot獨家研發的鮮紅色陶瓷腕表、Omega最新的登月主題腕表、Jaquet Droz自行研發的鏤空琺瑯技術、Corum獨一無二的錢幣表……說到尾就是要帶出自家品牌獨一無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除了關乎品牌歷史,也離不開它們的機芯技術和裝嵌工藝。

在表展前後,我們分別參觀了Chanel的陶瓷表殼廠、Blancpain製作機芯零件和高級腕表組裝的兩個廠房,以及Jaquet Droz的製表工作坊,剛好分別是腕表外部、內部機芯和裝飾工藝三個不同卻互相關連的部分。雖然每個品牌每間廠房的着眼點各有不同,但都帶出一個道理:要做好一枚腕表,由研發、切割表殼零件、機芯打磨、組裝,到各種工藝裝飾如琺瑯、雕刻、鑲嵌等,其實都需要長時間鑽研才能掌握這些技術。每枚腕表背後也是花上數年時間研發,由累積了數十年製表知識和經驗的工匠製成的工藝品。

這正是一個提醒。在轉眼即逝的年代,時間才是真正奢侈品,亦正是腕表的價值所在。

(巴塞爾世界鐘表展特刊)

文: Tung Cheung   

圖: 鄧宗弘

責任編輯:陳詠詩

統籌: 張曉冬

編輯: 歐慧兒

電郵: lifestyl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