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腑之言:內窺鏡也有「GPS」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09日

【明報專訊】科技日新月異,醫療儀器的設計和功能亦一日千里。支氣管內窺鏡(Bronchoscopy)除了鏡頭和顯示屏解像度愈來愈高,直徑愈來愈小巧外,近年還推出導航系統(navigation system),幫助醫生更準確地以內窺鏡找尋病灶,以及取得組織化驗。

肺邊緣支氣管難檢查

「支氣管內窺鏡」是呼吸系統科醫生最常做的內窺鏡檢查,多用於診斷肺部陰影和咳血的原因。那是一條約五毫米直徑的軟管,經由接受了局部麻醉的鼻孔(或口腔)和喉部進入氣管和支氣管。醫生從而直接檢視呼吸道的影像,觀察有沒有異常病變(例如腫瘤、發炎或血液等),亦可抽取分泌液和拑取組織作細胞、病理或微生物學等分析。然而,由於氣管在肺部的分佈就像一棵樹的樹枝,離中央主氣管愈遠直徑就愈小,因此支氣管內窺鏡可以直接提供目測檢查的範圍是有限的。

從醫學文獻和臨牀經驗,都發現近年病人患上的肺癌較多是「腺癌」(Adenocarcinoma)類別,而相對於其他肺癌種類,這一類較多被發現於肺部較邊緣和距離中央主氣管較遠的位置。這些病灶就會令一般支氣管內窺鏡「鞭長莫及」,無法幫助醫生直接觀察和抽取樣本化驗。在從前,醫生主要依靠傳統的X光透視(Fluoroscopy)同步引導內窺鏡,到肺部有陰影的地方抽取樣本;除增加檢查的準確度外,亦可減低拑取肺部組織化驗時引致「穿肺」的危險。對於比較接近胸壁的肺部陰影,另一個可行診斷途徑就是從體外由電腦掃描或超聲波引導以細針穿刺檢查。

開始研究應用機械臂

近年醫學界引進了「支氣管鏡超聲波」(Endobronchial Ultrasound),利用一條纖巧的超聲波探頭,助醫生經超聲波引導去抽取肺部較邊緣位置不正常支氣管的組織化驗。至於支氣管鏡「導航系統」,其實是利用病人肺部電腦掃描檢查時所得數據,輸入軟件系統內,從而描繪出肺部支氣管結構的三維圖像給醫生參考,使醫生在內窺鏡檢查前預先計劃可通往「目標」的路線。到做氣管鏡檢查時,醫生會根據預設路線和按電磁系統所提供的實時定位信號引導,使活檢工具可經支氣管道到達病變位置抽驗,其用途就像汽車的GPS導航系統。最後,現時亦開始有研究把機械臂手術科技應用到支氣管鏡上,從而為此一類檢查提供另一個可能方法。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副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