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當代珠寶藝術家Anna Hu 衣領上的紅寶喜鵲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12日

【明報專訊】古語云:「男兒志在四方」。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心懷遠大志向,成就四方大業的,又豈止男士?台灣珠寶藝術家Anna Hu(胡茵菲), 從小深受不同地域的哲學和美學影響,筆下創作糅合東西方文化元素;擁有個人同名高訂珠寶品牌的她,近年銳意向世界出發,並且透過創作進行文化交流。繼2012年在巴黎羅浮宮舉辦展覽後,今年她更成為首位與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合作的亞洲當代珠寶藝術家,雙方精選20件具代表性的珠寶作品作展覽,並同時捐贈出以清朝畫作為靈感的「中國紅喜鵲紅寶胸針」,作博物館永久展出的館藏。記者親到莫斯科與Anna深入訪談,了解她創作背後的理念。

受父親啟蒙 兒時寶石當玩具

Anna Hu是當今少數的華裔女性高級珠寶設計師,初次見面,Anna娓娓道來自己的背景文化:「我在台南出生成長,在明朝時是漢人移居台灣的首個地方,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都市,加上文化發展地位,因而被譽為『文化之都』,那兒濃厚的文化氣息與環境,對我影響深遠。」

Anna的父親是一位寶石商人,「很年幼的時候開始,我已經常會到爸爸的工作室玩樂,記得在他的工作桌上,擺放着不同形狀的鑽石及寶石,我總會隨意的拿到手上玩。加上當時家中環境傳統與嚴厲,小時候,我並沒有lego或是barbie,把寶石當成玩具是很自然的事。」那麼Anna的父親對她有什麼啟蒙?「我一直也視爸爸為藝術家,相信我也遺傳了他的創意細胞,他經常教導及建議我嘗試把不同的寶石擺放在一起,互相拼合配搭,給予我很大的自由度與創作空間。同時他亦教懂我分辨寶石的價值。 」

儘管擁有一個非一般的「鑽光閃閃」童年,加上家庭背景及對各種寶石的認識,但原來Anna並非一早立志要在珠寶界發展。年幼時期的她醉心古典音樂,更有意當上一位大提琴演奏家,家人原本安排她到美國修讀Performing Arts,後來無奈因肩部的永久性損傷,而不得不放棄初衷,難怪她表示:「當上珠寶藝術家,絕對是命運,我深信這是上天的安排。」

轉向珠寶藝術領域的Anna,在美國先後取得寶石鑑定與寶石設計證書,並修讀珠寶設計課程,之後又獲得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及Columbia University的藝術類雙碩士。她的工作經驗亦成就出珠寶藝術家的路,「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佳士得拍賣行上班,從中讓我有機會學懂辨認古董首飾,以及不同時期的王室珠寶,了解每件作品背後的工藝技術,獲益良多;可惜,那兒並沒有涉及創作的工作範疇。」隨後,她轉到Van Cleef & Arpels工作,盡情探索法式美學與工藝,「這是相當難得寶貴的經驗,我在品牌專門接受特別訂單的design production部門工作,從挑選寶石到參與創作意念,再轉化成為final piece,見證每一件珠寶從製作到完成的程序。其間我更有機會與品牌的工匠合作,明白法國工藝的獨特之處,整個工作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汲取養分一樣。」

工作經驗 成就珠寶藝術家之路

Anna亦到過Harry Winston工作,「在這所美國品牌工作,跟先前的經驗很不同,他們是家族生意,那時候,我直接跟隨Harry Winston的兒子Ronald Winston,其間他們有意開拓台灣及北京的市場,而我的文化背景,正好能夠幫得上忙,擔任亞洲區與紐約總部的溝通角色。」離職後,一次與Harry Winston昔日工作伙伴兼導師Maurice Galli的飯聚,更成為Anna建立個人同名高訂珠寶品牌的契機,「他鼓勵我說,市場正缺乏一位擁有中國藝術文化背景,同時兼備國際教育的珠寶設計師,你正是最合適的人選。」回想起當時的情景,Anna自信表示:「當時我心想,既然在珠寶範疇中我樣樣都懂,何嘗不大膽一試?Nothing to lose!」

希望能擔任文化交流使者

有別於當今的珠寶品牌,Anna Hu Haute Joaillerie不以商業因素先行,「當初創立品牌時,我想要它是具中國文化色彩與具女性力量的。而在創作方面,則結合中國藝術元素及西方工藝。」從她捐贈給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的「中國紅喜鵲紅寶胸針」來看,不難發現她的野心與視野。作品以清朝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的作品《畫仙萼長春》為藍本,Anna不但想把當中的傳統中國畫作風格,呈現在作品之中,背後的創作意念更是源於對方的使命,「我像在重複郎世寧的角色工作,那時候,他把文化從西方傳至東方;我則把文化從東方傳至西方。」Anna補充:「雖然我和他身處於不同的時空世代,然而感覺就像跟他進行交流對話。精神層面上,我們都有着同樣的理念,同樣作出對文化的貢獻。」

問Anna能夠成為第一個與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合作的亞洲珠寶藝術家,有何感覺?她語重心長表示:「我只是幸運吧!如我剛才所言,我現在所做的工作與得到的成就,相信也是上天的安排。每一次,我也會把握、盡本分做到最好,對於我來說,名氣與成功與否並不重要,也是沒有意義的。我着重的是個人作品,當中傳遞出的文化價值。」

文:Vivian Lau

編輯/陳淑安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