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機器人公民

文章日期:2018年09月10日

【明報專訊】談起沙特阿拉伯,不少人會聯想起石油和滾滾不盡的財富,也有人會把這沙漠國家和保守、傳統和宗教教條拉在一起。很少人會把這國家和開放創新拉上關係,連最近沙特政府宣布容許女性駕駛汽車,也給媒體大驚小怪地放上頭條,當作國際大新聞來報道。有誰會想到,這樣一個人們心目中的保守國家,竟然開風氣之先,成為全球第一個給予機器人公民地位的國家。

這名新沙特「公民」名叫蘇菲亞(Sophia),是一個以香港為基地的科技公司製造,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去年年底,蘇菲亞在沙特首都利雅德一個國際會議亮相,角色不只是陳列品,更是一個討論環節的參與者。當環節主持人宣布沙特政府已決定給予她公民身分時,她的表情反應和身體語言都恰如其分,口頭應對亦很得體,除了感謝沙特政府,還表示能夠成為首個有公民地位的機器人,深感榮幸。

自從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面世,社會上已議論紛紛,未來世界會不會像科幻小說情節那樣,不但一般的勞動力,甚至軍隊、將領、統治者的位置,都給機器人接收。蘇菲亞的出現,似乎把機器人「人性化」的進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給人類敲響了警號:機械人取代人類的日子,似乎愈來愈近。

醫生沒同理心 活該被AI取代

最近和一班醫生老友飯敘,談起了機器人崛起對醫療行業的影響。向來意氣風發的老李率先發表議論,指出已有不少專家指出,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會搶去許多工人的飯碗。原因很簡單,比起有血有肉的工人,許多工種更適合讓機器人負責:它們可以把工作做得更精準、更少出錯、可以終年無休,也不像真人那樣會使性子發脾氣,更不用買勞工保險。機器人取代真人是大勢所趨,醫療行業怎可能獨善其身。在大學當教授的老趙馬上附和:「是啊!我已經勸我的學生不要像他們的師兄姐那樣,一窩蜂湧去當放射診斷科醫生。這是個看圖尋寶的科目,人眼加人腦怎能和電腦比?電腦可以偵測到人眼看不到的細微病變,分析影像能力也比人腦強。許多醫學生貪圖舒服不用值夜班,把放射診斷當作神科,可是人工智能可能很快將它貶為夕陽專科了。」本來不多言的病理專家老王一反常態,爭着搭口:「我們不是一樣?病理科專靠看顯微切片找尋人體組織和細胞病變,和放射診斷科一樣,我們也可能是給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攻陷的重災區。」

眾議紛紜之間,在座的幾位內、外、兒科的臨牀大夫卻只是面帶笑容不發一言,好像事不關己的樣子。問他們對AI的看法,他們都不約而同表示,AI對他們的專科沒有威脅,因為機器人沒有情感,沒有同理心,也不懂向病人表達同情,即使電腦輸入程式加上這些功能,它們極其量也只是冷冰冰的說些「機器話」,沒可能表達病人最需要的「醫者父母心」的情懷。

整晚坐在一邊只聽不說,本身不是醫生的李夫人突然插口:「醫生真的有同理心,真的是醫者父母心麼?不是時常有病人或病人家屬投訴醫生冷漠的嗎?最近也有好幾宗呢!」李夫人一語中的,醫生要是沒同理心,冷漠對人,那是連Sophia也不如,給取代是活該。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