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街頭踩到出戰亞運 凌空跳起 滑板展現我風格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7日

【明報專訊】滑板上世紀曾在香港風靡一時,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一身潮服、踩着滑板的男生在平地滑行自如,看準時機凌空跳起,欄杆上再來幾招轉圈、翻板花式動作,有型又有款。2020年東京奧運會,滑板被正式列入比賽項目。從前的街頭玩意,即將首度登上奧運舞台,可會勾起大家當年回憶?

記者相約30歲的陸俊彥(俊仔)到青衣東北公園滑板場,留平頭的他拿着滑板,身穿黑色汗衣、軍綠色闊管褲和帆布鞋來到,率性造型跟他性格如出一轍,直爽而不做作。他是香港少數的全職滑板運動員,現時正努力備戰,希望爭取奧運出線機會。然而他說,參加比賽不在於追求輸贏,他更希望將滑板文化推廣給更多人認識。

與其說是運動員,俊仔更喜歡以「板仔」自居。昔日的街頭小子,今天成為屢獲殊榮的滑板選手,故事要從2001年開始說起。

當時年僅13歲的他,從一個小學同學借來滑板。他說那時受身邊同學影響,覺得踩滑板很有型,於是亦想嘗試。「起初不懂得,還以為髒了就把毛巾濕水拿來擦,後來才知道木受潮會發霉。玩了大半年左右,到我生日的時候,哀求媽媽和家姐買一塊新的給我,才真正擁有自己第一塊滑板。」從中學開始,他便投入參加本地比賽,其後獲得運動品牌賞識,簽約成為品牌運動員。除了獲提供滑板、鞋子等裝備贊助外,他亦不時到世界各地進行培訓和參加比賽。

看滑板影片 自學鑽研

踩板17年來,俊仔從沒拜師學藝,而是靠觀看滑板影片,自學鑽研技術。像他推薦的外國網站Thrasher Magazine,上面有大量花式動作影片給有興趣的人參考。另外他不時在街頭遇到其他人玩滑板,都會互相切磋請教。「以前(沙田)婚姻登記處前面很多人玩滑板,基本上每日放學不用約誰,去那裏就起碼有三四十人在玩,根本不會悶。但你看現在這裏,聽風吹的聲音多麽冷清,自然沒有心情想玩。時代不同,以前跟朋友玩一定要約出來,現在人們又有電話可以打機。」他說時帶點唏噓。

俊仔說,他們舊時常被鄰居標籤為「壞孩子」。雖然滑板近年漸被社會重視,不過在香港的發展仍然困難重重,場地和培訓資源不足固然是其一。相比歐美,滑板早已變成普遍的街頭運動,不少人甚至將滑板跟日常生活融合,當作代步工具之餘,更能展現生活態度。

「美國滑板文化發展迅速,但亞洲地區情况就很不同。因為滑板文化發展得比較慢。所以如果我們能於大型比賽中獲獎的話,政府自然願意投放多些資源發展,例如我居住的沙田,明明地方那麼大,但竟然一個滑板場都沒有。」

在香港,滑板運動不是精英項目,多年來缺乏政府資助。像俊仔比較幸運能獲品牌贊助,才能一直捱到今日。他說,獎牌是為了讓他們向政府爭取更多資源。不少美國首屈一指的滑板好手,其實對這些比賽嗤之以鼻,原因是他們不認同為滑板訂立量化準則。

國際滑板比賽採用計分制,以8月雅加達巨港亞運的滑板賽為例,每輪限時45秒,讓選手完成各種花式動作,評判再按照選手的花式難度、穩定及流暢度等評分,滿分為100分。

苦練多時的動作,要於限時內完美無暇地呈現,壓力不言而喻。他解釋,滑板就像藝術,沒有獨沽一味的既定標準,反而靠人們不斷摸索,展現個人風格,這正是箇中吸引之處。「跟其他運動不同,從滑板圖案、衣著到花式種類,都是由自己決定,這就是滑板帶給我最大的滿足感。」

美國人有句口頭禪:「cookie-cutter」,說的是全世界變得一式一樣、單調乏味,而滑板愛好者的特別之處正是不要成為cookie-cutter。對他們來說,滑板不僅是一項運動,更包含一種生活態度,每個人均活出自我。

文:嚴智暘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副刊時尚特別版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