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抒直說:香港醫生 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4日

【明報專訊】公立醫院醫生近年面對各方壓力,從醫療事故,到醫委會改革方案,都成為被指罵對象,但指罵的人未必熟悉醫療系統。不過,近日卻有來自業界的人士,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對公立醫生作出各樣批評,貶低香港醫生和醫療系統質素。

公立醫生被看不起早有端倪。早前一名醫生在手術期間離開,盧寵茂回應時把醫生在公立醫院工作視為犯錯的懲罰;近日接受訪問,又指公立醫生「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眾所周知,香港公立醫院價廉物美,公共醫療開支只佔整體經常開支百分之十七點五,而且死亡率低,人均壽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這樣成績絕對不是「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醫生可以做出來。而且,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現時香港每一千人只有一點九名醫生,比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每一千人有三點四名醫生低,能以這數量的醫生處理海量病人,證明公立醫生效率超卓,並沒有所謂「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每名醫生都是靠「醫德」,在沒有獎賞下用心服務市民。

獎勵制度埋「擦鞋」炸彈

盧提出獎勵制度,醫生按績效而定獎金,反而不能確保以病人利益為優先。績效評估在香港公營醫療體系由來已久,醫管局員工每年需要提交「員工發展檢討」作為升遷或續約指標,並不是一河之隔的醫院所創建。但績效評估不一定按工作表現評價,更要看上司下屬之間的關係。在二○一七年,有組織調查發現,六成受訪的醫管局員工曾被上司以「員工發展檢討」作威脅。這種績效評估容易造成下屬奉承上司,亦即擦鞋文化,為求得到滿意的績效,醫生或許只按上司喜惡行事,而並不是因病人需要而做。

香港睇病貴、睇病難?

盧對香港醫療制度另一項批評是:香港「睇病貴、睇病難」。在香港,普羅大眾可以到公立醫院看病;不想排隊的話,可以自費去私家醫院,這種體系讓負擔得起的人有所選擇,減低政府開支,同時為絕大部分市民提供安全網。反之,內地體系中,窮人得不到保障,農村醫保的治療覆蓋範圍較城鎮醫保少,而相對於城鎮居民,農村居民較窮,所以「冇錢冇得醫」是常識。一河之隔號稱率先改革的醫院,更突顯冇錢冇得醫的情况,以「微創膽囊切除手術」為例,普通病房需要一萬多元(人民幣,下同),VIP服務更需要四萬左右,普通市民根本負擔不起,這樣的價錢其實已可在香港的頂級私家醫院找到名醫主理。除了VIP服務外,改革醫院還大幅提升「最低消費」至二百元,使貧窮人士百上加斤,加重「睇病貴」的情况。與此同時,開通了專科網上預約,甚至容許醫生在醫療網站提供網上「圖文問診」、「電話問診」等服務,完全繞過了「家庭醫學」先全科、後專科的概念,背離了改革的初心,也許只是為了內地病人不喜歡等的習慣,亦能製造沒有「睇病難」的情况。

作者簡介:地道香港仔,自幼立志做醫生。行醫多年屢見醫護劣行,病人走了冤枉路。以筆名撰文論盡醫人醫事,力求改變歪風。

文:巫虛賢

相關字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員工發展檢討 醫管局 公共醫療系統 盧寵茂 醫生 每日明報-唔使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