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聆聽自己 勇敢說感受 向情緒勒索說不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30日

【明報專訊】每次跟爸媽說要娶這個女生,媽媽都裝作呼吸困難:「被你氣到心臟病發。」

在旺角街頭,女生氣冲冲說:「如果你敢回公司加班,我們就分手。」

在冷風颼颼的公司會議室,上司語帶不屑:「我見你資質不錯,才想讓你多做一點事,栽培你。別忘了,你試用期還沒過。」

這些說話是不是似曾相識?

我們或許在無意中被情緒勒索!

如果對方出於好意,算不算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者有什麼特點?

我們要如何掙脫情緒勒索的牢籠?

以恐怖、義務、內疚操控別人

一九九八年,美國心理治療師Susan Forward寫了一本名為Emotional Blackmail: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 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的書。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意思是指情緒勒索者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為了達到目的,在一段關係中利用恐懼、義務和內疚(簡稱FOG)三種技巧操縱另一方。

常見於華人社會家庭

不過,要到最近三年,「情緒勒索」這個詞彙才真正在中港台被熱烈討論,原因是二○一六年,台灣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出版著作《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揭示情緒勒索情况在華人社會中相當普遍。

在台灣,心理師分諮商及臨牀兩種,諮商心理師從事家族治療、伴侶諮商、悲傷輔導、生涯職業及自我探索等範疇。周慕姿接受電話訪問時說,她只當了諮商心理師三年多,但已經處理過多達三、四千個小時(一小時一病人)的情緒勒索個案,發現情緒勒索非常普遍。「尤其我們是華人社區,自小教育講求相處要聽話。我發現台灣的權威和孝道文化很根深柢固,令情緒勒索問題很大規模在家庭發生。」

情緒勒索者會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甚至是只深嘆一口氣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就能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包括不安全感、罪惡感及恐懼感。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因而順服對方的要求,長久下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被勒索者終歸失去自我。

情緒勒索者的三把利刃

情緒勒索說法看似嚴重,但實際上一件小事都足以開啟這個惡性循環。電影《黑天鵝》中,媽媽知道女兒Nina(Natalie Portman飾演)獲選為芭蕾舞團《天鵝湖》女主角之後,為她買了一個大蛋糕慶祝,但是正努力保持身形的Nina面有難色說:「 媽,別切太大塊。」媽媽即時變臉,拿起整個蛋糕作勢丟掉,語帶憤怒﹕「好,那就丟掉吧。」Nina緊張道:「媽,不要,對不起。蛋糕看起來好好食。」面對媽媽的情緒,女兒選擇忽視自己的需求,吃下蛋糕,換取媽媽的笑臉。女兒孝順地順從媽媽意思似無不妥,但後來你會發現相似事情經常重複上演,面對媽媽,女兒終於喘不過氣來。

周慕姿指出情緒勒索者非常擅長做三件事:

1. 貶低你的能力(自我價值)

2. 引發你的罪惡感

3. 剝奪你的安全感

譬如《黑天鵝》情節中,媽媽正正是情緒勒索的手段,引發女兒的罪惡感(辜負媽媽一片好心)、令女兒失去安全感(媽媽可能因此不喜歡我了),最終達成她想要的目的。

弱者可以是勒索者

不過周慕姿強調,即使是關係中的「弱者」,都可以是情緒勒索者,「人們以為我這本書是罵爸媽或勒索者,其實不是,小孩都可以是情緒勒索者,任何人想要達到需求,但沒有好好說,最後使用威脅的方式都可以是情緒勒索」。她舉例,父母帶小孩去跟爺爺奶奶吃飯,經過KFC,小孩開始哭說要吃,在門外開始滾地、假摔,爸媽如果因此屈服,覺得丟臉,去買KFC給小孩吃,小孩覺得有效,以後肯定會重施故技。但如果父母沒有達成他的需求,小孩發現沒效,就不構成情緒勒索。「情緒勒索不是單方面的行為,而是互動的過程。」

情緒勒索者特徵:害怕被拒絕 無視別人感受

「情緒勒索者最大特點是怕他人的拒絕,其忍耐度很低,情緒勒索者希望你把他放在第一位。」情緒勒索者會認為別人拒絕他的要求,就是拒絕他整個人,「但其實情緒勒索者不明白,很多時我們拒絕做某件事,是因為我們有困難,可能因為沒有時間,可能因為做不到,是基於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因為他本人有問題」。

周慕姿承認在人際互動中,自己有需求,並且提出來討論,是很常見的人際行為,並不是所有行為都構成情緒勒索。例如有位女士每次見到前夫都會被打,女士的朋友好言相告:「如果你再見前夫,我就要跟你絕交。」周慕姿指出這不算情緒勒索,「這位朋友是因為看了女士被打,自己會感到不舒服,因此為了保護自己情緒,而提出絕交。而不是說你再見前夫,我就去死,將自己的情緒責任丟給對方,而是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樣不算是情緒勒索」。

「他們常說你能力不足,我是幫你,我是為你好。但其實你回過神來會發現情緒勒索者是在放大自我需求,根本不是真心幫你,更是無視對方的感受。於是你會感覺自己不重要,而他們的感受是更重要的。」

什麼人最易被勒索?

「大部分情緒勒索者在情感上都非常匱乏,幾乎是絕對的,可能是沒有無條件的父母愛惜,或是因為很糟糕的戀愛經驗。」一般來說,在我們小時候,會在一次次的失敗,或是人際關係的不遂人意中,慢慢地培養我們對挫折的忍受度。或許,我們並不是每一次的需求都可以被滿足,或是父母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但這並不代表父母不愛我們。

但如果遇到情緒界限不清晰的父母,對小孩需求有求必應,或將拒絕小孩需求作為懲罰,就會令小孩對於自己的需求被拒這件事,感到強大的失望。她指出台灣上一代父母生活艱苦,因此對小孩的情感給予都很吝嗇,小孩長久被情緒勒索,日後亦很可能用同樣方式對待孩子。

至於怎樣的人特別容易被情緒勒索?就是那些我想要當好人、習慣自我懷疑、過度在乎別人感受、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擁有這些特質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也就是:他們多半是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

提升自我價值 擺脫勒索者

我們要如何掙脫情緒勒索的牢籠?保持理性。情緒勒索最可怕是會引起一種沒有選擇的焦慮。「我有個朋友生了老二,老大發現注意力被搶走,就開始哭,一開始父母冷處理,但後來老大有一次哭到吐,一個三歲女孩哭到吐,父母馬上走過來。她發現有用,以後每次哭都把手伸進喉嚨催吐,父母問我該怎麼辦。我說如果吐了,當然要送去醫院呀,要做檢查、打點滴、吃藥、留院,整套流程做完,看這小孩以後還敢不敢。」

另一個個案,「是一個男生每次跟爸媽說要娶某個女生,媽媽都說被他氣到心臟病發,來問我怎麼辦,我說心臟病發要怎麼處理?打電話叫救護車呀。他說會不會玩很大?我說要她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呀,有一次他真的叫救護車,驚動所有鄰居,媽媽罵他害自己丟臉,但以後就不敢說自己心臟病發了」。

弄清勒索者手段作應對

工作上如果被情緒勒索,又要保住份工,要如何應對?「我都會問他們,如果被情緒勒索到受不了,你會怎樣做?他們都說會離職。我說既然離職都不怕。那你為什麼要怕他?如果你審視過工作各方面都很好,就只是因為這個人情緒勒索你。那你可以跟同事們討論,到底是只對我一個這樣,還是別人都覺得跟他相處辛苦?如果只是你被勒索得比較嚴重,那你就觀察為什麼他對其他人比較客氣?是不是對方比較懂得應對?比較會維護自己的權利?吩咐十件事,可能每次只會做一半?」

「當你完全不受這些情緒勒索者影響,清楚對方的手段,對方會發現對你沒效,反而會讓自己看起來很可笑。但如果你愈認真,有問題會改到一百分,自我要求甚高,你就是情緒勒索者一百分的對象。嘩,原來我影響力這麼大呀。」

要令到情緒勒索者模式無效,重點是停。先學會拖延,不要馬上按照他的說話去做,離開現場、封鎖他,盡量拖延。第二覺察自己情緒,了解剛剛發生什麼事,為何剛才很不舒服?最後應是,一次實行一個改變,例如這一次先不理會父親的冷嘲熱諷、下次直接跟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另外,你最好不要孤軍作戰,讓愈多人知道愈好,勒索者很可能在別人面前維持好的形象,但同時可以對他的家人或伴侶很差。因此,在他攻擊你時將對話截圖,保障自己,或令他身邊的親密友人知道。

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最後,唯有自我價值提升,才可讓你不再深陷情緒勒索。 要如何提升自我價值? 不需要完成很多成就或挑戰很多不容易的事情。你只要練習重視自己的感受就好了。練習重視並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只是捍衛自己的權益;更重要的,我們也在展現對這個世界與他人的信任。

周慕姿在訪問的尾聲語重心長地說:「人生活在世上都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我們要工作、學會照顧自己。先滿足自己,有餘力再去照顧別人,有更多的力去照顧更多的人。但在華人社會,有好多父母會說犧牲所有去照顧你,所以你長大後要照顧父母。但其實父母的責任都是要先照顧好他們自己,你不需要父母犧牲生命去照顧你。如果我們遇到一份不會令我們感到內疚的愛,這才是真正的愛。」

文 // 彭麗芳

圖 // 受訪者提供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