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藝.香港的文學獎──回顧與前瞻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04日

【明報專訊】香港有不少以「文學」作標榜的獎項,由官方單位主辦的有「中文文學創作獎」(「中獎」),一九七九年創立,由公共圖書館主辦,宗旨為促進市民對文學的欣賞及提高市民對中文文學創作的興趣和水平;「全港詩詞創作比賽」(「詩詞比賽」),一九九一年創立,由公共圖書館主辦,單年比詩,雙年比詞,目的是提高市民運用中國語文和欣賞韻文的能力;「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雙年獎」),一九九一年創立,由公共圖書館主辦,旨在表揚本港文學作家的傑出成就,鼓勵他們繼續創作優秀的中文文學作品,同時亦推動香港出版商出版香港文學作家的優秀中文作品;「藝術發展獎(文學組)」(「發展獎」),二○○三年創立,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旨在表揚在香港文化藝術界有卓越表現的藝術工作者,以及積極支持藝術活動的人士及團體或機構,肯定他們的努力和成就。

由非官方單位主辦的獎項則有「青年文學獎」(「文獎」),一九七二年創立,由青年文學獎協會主辦,透過舉辦一年一度的文學比賽及將得獎作品結集成書,為熱愛創作人士提供發表作品的途徑,從而鼓勵文學創作;「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新紀元青獎」),二○○○年創立,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宗旨是鼓勵全球青年以華文創作,令中華文學得以薪火相傳;「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二○○五年創立,由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主辦,旨在表揚全世界的優秀華文長篇小說;「大學文學獎」(「大學文獎」),二○○○年創立,由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及香港文學推廣平台合辦,宗旨為提高同學對創作的興趣及創作水平;「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現代詩青獎」),二○一一年創立,由培英中學校董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主辦,宗旨為鼓勵及推廣香港現代詩創作、傳承及發揚中華漢詩傳統;「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新進獎」),二○一七年創立,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文學推廣平台主辦,目的為表揚有潛質、具創作活力而持續創作的香港年輕作者。

以上十個文學獎,在過去約半個世紀(一九七二至二○一七年)為香港文壇發掘了不少寫作人才,鼓勵並肯定了一代又一代的寫作人,在香港文學發展以至華文文學發展的歷史中,這些規模或大或小的文學獎都不應被忽視。向陽在《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二○○三)中說過:

沒有一部文學史用文學獎的得獎數量來看待作家的歷史地位,作品才是一個作家終身的身份證。文學獎對文學發展產生的作用,可能不是文學史的,而是文學社會學的意義。

話雖如此,但如果我們嘗試細心地把以上十個文學獎的歷屆得獎者名字蒐集、排列起來,我們會看到:鍾玲玲、何紫、西西、也斯、劉以鬯、小思、黃國彬、董橋、潘兆賢、王忠義、白福臻、鍾曉陽、董啟章、黃碧雲、陶傑、崑南、關夢南、王良和、胡燕青、陳德錦、陳智德、廖偉棠、鄧小樺、劉偉成、麥樹堅、呂永佳、黃以芍、黃照、李敬邦……,那確是一頁不容忽視的文學清單,當中包括香港老、中、青輩的作家及其作品,綜合而觀之,更儼然是一軸完整、豐富而別具參考價值的「文學圖譜」,在完整的香港文學史尚未編出之前,這份由歷屆文學獎賽果編織而成的「文學圖譜」,實在不妨視之為香港文學斷代史中某個特定專題的重要粉本。

文學獎價值的不同詮釋

「中獎」、「文獎」、「新紀元青獎」及「大學文獎」性質都是徵文,即參賽者以單篇作品參賽,評獎方法簡單直接且行之有效。「現代詩青獎」性質也屬徵文,但已進一步擴展至以要求參賽者以「一組」(多於一篇)作品參賽,與傳統以單篇作品參賽的做法又自不同。「詩詞比賽」則維持單篇作品參賽的做法,但賽會為確保評選公正,評判團會約見學生組入選參賽者,並要求入選者即席對聯;評獎的程序亦見新意。

「雙年獎」及「紅樓夢獎」則要求以「文學著作」(有ISBN書號的文學書籍)參賽,參賽門檻相對較高。「紅樓夢獎」的提名門檻也高:賽會規定提名人只限於獎項的籌委會委員,以及獲委員會認可及邀請之出版社。

「發展獎」與二○一七年新辦的「新進獎」則以參賽者的總體文學表現及相關貢獻為評獎根據,即同時考慮參賽者的文學履歷及創作水平,要求較為全面。「新進獎」為了具體符合「肯定文學新進」的授獎原則,賽制規定參賽者須介乎十八至三十歲且從未以個人名義出版過著作,這大概可以理解為專為「具潛質的文學素人」而設的一個頗具特色的新獎項。

各個文學獎根據或同或異的參賽要求評出符合指定標準的得獎者(或作品),賽規縱然不盡相同,但目的宗旨不外是鼓勵寫作與發掘優秀作者。這個目的或宗旨當然也可以引發不同的詮釋,焦桐就曾在《想像之狐,擬貓之筆》(二○○六)中以台灣的文學獎為例,提出以下的看法:

因此文學獎的得獎就是一條捷徑,是文藝青年一夕成名的捷徑。我曾在一篇論文裏指出:台灣這些文學獎的存在,尤其是影響力最廣泛深遠的兩報文學獎,具現為一種權力位階的生產,評審被世俗化為德高望重者,參賽者被世俗化為有待提攜的後進——只有獲獎者才能靠那名聲晉升位階,甚至轉而擔任評審,獲獎者的名聲不是孤立的榮譽或金錢利益,它通過媒體的權力操作,取得某一種合法性的位階。

「具現為一種權力位階的生產」的說法不無道理,「參賽者被世俗化為有待提攜的後進」說到底也許只是籌劃獎項單位「一廂情願」的想法;文學獎到底是好是壞?又有何價值?是非常值得討論的課題。關夢南在《機會來了!文青!細數香港文學獎金六十年之路》(二○一七)中也說過:

結果是創作為了拿獎,沒獎不動筆。雖然弔詭諷刺,也根本扭曲了「重獎之下必有勇夫」的原意,但又不能說這不是香港目前文學生態的真實面貌。

此外,我們還應注意在眾多得獎者中還有些「資深得獎者」,他們既用不着再受別人「提攜」,更似乎也再用不着「晉升位階」,授獎與受獎都可能純屬錦上添花的致敬之舉。但無論如何,文學獎還是值得辦下去的——高行健的「諾獎」感言《文學的理由》(二○○○)中有「我感謝你們把這最有聲譽的獎賞給了遠離市場的炒作不受注意卻值得一讀的作品」的話——畢竟,鼓勵與肯定,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需要的,因為,那往往是堅持與力量的來源。

文學獎的其他可能

香港還有需要新辦其他文學獎嗎?答案是肯定的。

承上所說,文學獎雖有利也有弊,但筆者認為始終是利多弊少。反正任何「獎賞」都一定與名譽(位階)或利益(獎金)拉上或深或淺的關係,至於「權力位階的生產」這回事亦幾乎是所有「比賽」或「獎賞」本質的一部分,若將之看成是「罪」,大概可以理解為「原罪」,可說是不能避免的。金無足赤,人與事皆然,籌辦文學獎更不必存有「潔癖」的心態。更何況,香港大部分的文學獎都或多或少附帶着與文學有關的沙龍、演講、出版、發表、工作坊、展覽、專訪、報道等元素,對推廣文學的的確確起着積極而具體的作用。筆者傾向以正面角度肯定文學獎的價值,是以在出任香港文學推廣平台主任期間,積極在已有的文學獎項外另行籌劃成立全新的「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以期為努力寫作而具潛質的新進作者多提供一個受肯定或「晉升位階」的機會。筆者深信,只要新獎項有獨特的對象、依據或體裁,在不與舊有獎項重複的大前提下,新的文學獎項還是有創辦的空間和必要的。

比如「現代詩青獎」、「新進獎」以及官辦的四個獎項,評獎對象均為香港人,「大學文獎」的評獎對象則為香港的大專生。「文獎」、「新紀元青獎」及「紅樓夢獎」的評獎對象卻都不限於香港人,即凡以華文寫作之海內外人士,皆可參賽。新辦獎項倘能在參賽者的身份、年齡甚至性別上另訂新的要求,一定更有意義。

又比如,新辦獎項倘能在參賽作品方面有新的組合或要求,則獎項的個性會更鮮明。籌劃者不妨考慮在參賽作品的「書寫語言」上動腦筋,例如,是否可以為以英文書寫的文學作品另立新獎?香港詩人黃裕邦的英文詩集CREVASSE(中譯《天裂》)二○一六年在美國獲頒Lambda Literary Awards,類似CREVASSE的外文作品肯定是香港文學的組成部分,但現時這類作品在香港尚未有任何「參賽」的途徑,這問題值得有意創辦文學新獎項的單位關注和思考。

至於參賽的作品體裁,現有的文學獎大概已觸及小說、詩歌、散文、評論、少兒文學及翻譯文學等不同文類,新詩、古典詩詞及小說亦已創辦了獨立獎項,倘另辦新獎,不妨考慮為散文、評論、翻譯文學或少兒文學以至繪本等文類獨立設獎。以香港文學推廣平台主辦的「中文舞台劇本創作比賽」為例,這比賽暫時雖尚屬浸大的校內活動,倘若條件、資源許可,類似的活動可以改為面向公眾,成為「全港舞台劇本創作獎」之類的新獎項,在現有的參賽作品體裁外另建新域。復如香港文學生活館於二○一四年首辦的「文學季推薦獎」,為讀者評選推薦優秀的創作類或非創作類的文學書籍,這是在「文體分類」的傳統考量以外另闢評獎新徑,構思新穎可取,值得重視,值得參考。

此外,還可以考慮「獎」與「金」之間是否有着必然的關係。上文提及的十個獎項都設獎金,獎金最高者當推「紅樓夢獎」,得獎者可獲獎金港幣三十萬元,獎金之高僅次於「茅盾文學獎」(人民幣五十萬元)。試作逆向思維,新辦獎項是否可以在獎金項目上放棄「更上一層樓」的競鬥思維,來一次徹底的「反高潮」,不設獎金,轉而強調以嚴格、專業的文學評審團隊評選出優秀作品,以「崇高榮譽」及「專業肯定」取代獎金。事實上,香港現時幾個以「書籍」參賽的獎項都不設獎金,如「香港書獎」、「十本好書」、「文學季推薦獎」及二○一七年新辦的「香港出版雙年獎」,參賽仍見踴躍,獲獎作品亦具水準。足見「不設獎金」並非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是可行且值得嘗試的方案。

作者按:本文選取城中十個較具代表性的文學獎為主要例子,是為求討論焦點集中,並非說香港只有十個文學獎。討論過程盡量旁涉其他相關的獎項。

(本版「特輯」朱少璋《香港的文學獎——回顧與前瞻》為節錄,全文刊於《明報月刊》文化附冊《明月》九月號,更多精彩文章見《明月》九月專題「綜論香港的文學獎」。)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香港文學推廣平台主任。)

●朱少璋

■《明藝》前期內容可瀏覽:

《明報月刊》網站:www.mingpaomonthly.com/cfm/main.cfm

《明報》網站:www.mingpao.com>搜尋>輸入「明藝」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