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字體大世界,從學書法開始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24日

【明報專訊】最近開始學中文書法,只有短短三個月。老師是研集教授書法多年的北大師範大學書法博士生王覺亮,師承書法家區建公,其北魏書體獨步香港招牌。學書法,是為了寫一本北魏書體的設計視覺書;大學時學過基本的英文字體知識,卻不懂中文字體,不管看了多少書或訪問多少位字體專業人士,都無法真正了解他們鍥而不捨地追尋的美學是什麼,跟字體設計師陳濬人(Adonian Chan)進行北魏體視覺文化訪問時,一直不在狀態,遲遲未開筆寫。學習書法後,好像開始有點頭緒,二千多年歷史的中國書法,除了歷史、文化、美學,還有力求質素、態度和恆心。

北魏體招牌 文化與實用

設計師Adonian鑽研香港招牌中文字體多年,發現城市街道傳統招牌上,如中上環海味店、當舖、酒樓、茶行、食肆等時常出現一種風格相近的中文書法——北魏體,特點是筆畫剛勁銳利,風格介乎於隸與楷之間,沒有唐楷般工整,結構穩固卻有動感,帶些古樸美。這種在香港二戰後至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招牌風格,多見於碑文,源自清代碑學派書法家趙之謙,擅長多體,研習及改良北魏楷書後,自成一派的書風。香港書法家區建公,為不少店舖、建築物和機構題字,如中環「鏞記」、元朗「好到底麵家」、上環光昌燕窩行、祥興茶行等 ,深受趙之謙影響的區公,經常將北魏體運用於招牌字,一來實用性高,起筆、收筆和轉折處誇張,令筆畫突出,字形容易辨認,方便從遠距離閱讀。王老師十多歲就跟區公在建公書院學習書法。收藏了幾張先師的照片,讓我們看到襯衫西褲領帶打扮的區公,用大毛筆寫招牌字的一刻。區公認為每個字,以造型、結構和神態為最重要,心手眼目同時運用,字體大小,則由手腕酌情運筆,才是揮灑自如。「大字寫好後,由專門製作招牌五金店打造。很多時都是店家、商號指名要區建公寫,又或者是學生,因為當年不少大戶人家、達官名人將子女帶來書院學字。」

學習就是多寫多看

Adonian研究北魏體,同時將其美學以電腦技術轉化成為設計,運用於視覺標誌或平面設計,更籌備開發當代的北魏真書體。他和設計工作室的伙伴們兩年前開始跟王老師學書法,每星期跟隨老師墨寶和名家字帖寫字,有篆隸真草,上課時卻常常邊寫邊說﹕「還是未夠好。」

初學者如我開始先寫趙孟頫《三門記》、後漢《曹全碑》和細字。王老師示範,運筆靈巧有力,他解釋道﹕「學北魏前,要先學楷書和隸書,打穩結構和筆法根基;少點功力,一看就知。」書法,看似簡單,重拾毛筆,一橫一捺,才發現難度好高。明明(自以為)跟足老師的墨寶,成品卻是結構鬆散、筆鋒似泥、歪歪斜斜,字醜到極。結構、筆畫、正負空間,每次寫出來的感覺都不一樣,愈寫愈有挑戰性,同時間又要參考舊作,跟古人(書法家)學習。「學書法,要多看字帖,留意書法家的老師是誰,如區建公學趙之謙,趙之謙學北魏,一直追上去......」為何古人對空間結構和演繹美學如此深入,黑字、白底如此簡單,卻是變化無窮。漸漸地,發覺香港街景好像一個立體書法畫廊,哪裏都有字,愈舊愈有味道。

Ire Tsui(巧詩)

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Talking Hands工作室發起人。

Instagram: irecho / hellotalkinghands@mail.com

圖片﹕巧詩、陳濬人、王覺亮

編輯﹕谷理揚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