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快聲」 享受高傳真

文章日期:2017年10月18日

【明報專訊】一直以來,發燒友爭論究竟膽機好聲還是石機好聲,圈中各有說法。我的見解是即使膽機和石機聲音存在某種差異,由於現代產品受到先進科技及潮流洗禮,很多都已經朝向高傳真走,它們之間的特性差距已經收窄,心水清的發燒友都心領神會。音響是否好聲,除了講究器材素質,同樣關乎發燒友閱歷和口味。說到底無論哪一家哪一派的發燒友,只要能夠抱持開放態度,對音響之道有一定程度理解,日後選擇音響器材也是百利而無一害。即使他們仍然忠於自己口味,也不會隨便說今天的音響產品質素倒退。

快慢取決電路設計及零件

不少發燒友認定電子管(膽管)聲慢,晶體管(石管)聲快。就物理而言,電子在膽管真空狀態下運動,相對於半導體中不知快多少,擴音機聲音是快是慢,實際上取決於整體電路設計及零件選用上,這就跟設計人眼界、能力和口味有關。不少發燒友認為音響系統聲音柔順代表速度慢,這根本是兩種概念。不單止石機,就是高質素膽機及膽石混種機(hybrid)瞬變速度同樣可以很快,而且音樂充滿激情,只不過礙於售價高,不是人人有機會體驗它們這方面的優勢。

或許接受了多聲道這個潮流,兩聲道音響廠家逐漸調整產品風格,稍有水準的聲音都已經「快」起上來;連帶發燒友(包括膽機迷)不少都接受了快聲。試想像一下,大電影中聲音永遠慢吞吞,言情片還可以蒙混過關,遇上驚慄片、科幻片、戰爭片,慢聲如何配合劇情,反映驚心動魄的場面?這並非純粹出於滿足官能刺激,而是切合實際情况。又例如重播女高音,如音響系統瞬變與動態欠佳,又怎能展示她的氣量與功架?在一次實戰經驗中,我留意到一部晶體管後級面板上顯示出女聲獨唱時耗用功率由不到半瓦瞬間躍升至八十瓦,可想而知瞬變與動態對於聲音重播有多重要。

發燒友習慣了慢聲,順理成章認為這種聲音才是好聲,而這些系統重播什麼類型音樂都舒舒服服,有助紓緩生活壓力;不認同者則稱之為沉悶。可以肯定是無論膽機還是石機,素質低的聲音生硬,缺乏節奏感和旋律變化,音樂表情呆板,更遑論什麼分析力和層次感,整體表現可用拙劣二字來形容。今天仍然有不少人認為音響聲慢順耳;聲快刺耳,彷彿音響之道僅此而已。查實音響系統聲音快,源於瞬變出色,人和樂器發聲形態便更像真,本質上跟硬聲及刺耳聲毫無關連。刺耳聲或令到耳膜有疼痛感覺,大概是源於音響系統某處頻段(例如中音)出現峰值,甚至乎諧波失真大等因素引起。

物理上,聲快聲慢關乎信號脈冲反應,與頻率振幅(能量)無關。音響系統聲音快,好比汽車馬力大,配合良好制動力,駕駛者便可隨心所欲,任意加減速度,箇中微妙變化也只有乘客才體會到。若將此觀念套用到音響去,無論系統遇到拉琴還是打鼓,發聲形態表現出來截然不同,到此發燒友才真正感受到快聲的好處。總之,瞬態響應快有助準確還原信號,音樂中許多激情變化得以還原,此乃追求高傳真的不二法門。

瞬態響應快 有助準確還原信號

公元二○○○年前,雖說有些擴音機推動力強,中至低音特別厚重,無論重播室樂還是交響樂,同樣以澎湃方式表達。這種過厚的聲音是很容易產生副作用,彷彿拖慢了樂手演奏速度,削弱旺盛的音樂生命力。今天仍然有發燒友認為只有膽機和純甲類擴音機聲音才叫做厚,這種說法很普遍,實情是要在名廠產品中找出薄聲器材不是那麼容易,畢竟廠家對於如何調整聲音有一定準則,不會因為產品比較便宜便敷衍了事。反過來說,發燒友對於厚聲的定義,各執一詞,加上每個人生理不同,聽感有異,評價自然有別。

公元二○○○年後,歐洲音響在香港愈來愈普及,給大家的印象是聲音瞬變快,動態高;連帶美國音響品牌出品也有這種趨勢。有行家說,他們代理的某個國際知名品牌,無視於世界各地死硬派的批評,新一代產品提升了聲音速度和分析力,只保留一直贏盡口碑的外觀。他估計廠方認定要買該品牌產品的發燒友早已經買了,不會隨便更換,為求生存及拓展市場,最直接方法就是改變產品聲音,與時並進,吸引新買家。說不定新產品的聲音也會改變廠方以後的音響觀念?世事難料。

又有一位寫網評的朋友跟我說,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不懂或未曾體驗過真正的快聲,這與不知道高清為何物如出一轍。我的回應是寄望行內有識之士能開導他們。一句到尾,快聲是當前的音響潮流;也是追求高傳真的途徑,無論膽機或石機擁躉,不妨探討一下這方面。

文﹕李英立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Music and HiFi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