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藝.報道:從家出發 演繹書的維度——觀訪「火花!只是看書」展覽

文章日期:2017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油街實現」籌劃的「火花!只是看書」於十月六日傍晚,在「油街實現」展覽廳舉行開幕晚會,當天得到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劉鳳霞及藝術推廣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俞俏到場支持,由項目策展人鄧小樺擔任主持,與其中四名參展作家韓麗珠、俞若玫、盧樂謙、何倩彤及展覽設計師利敏,一起分享五本參展書籍的內容和如何參照「一冊一室」概念作展覽。

建構「家」的五種面貌

「火花!只是看書」邀請五位作者,以「家」為主題,各自創作一本書,這五本書分別是:韓麗珠《回家》、謝曉虹《童話兩則》、俞若玫《不安於室》、盧樂謙Mind Map和何倩彤《也許明天他們會為我們而死》,在展覽廳中結合圖畫、裝置、聲音及影像等媒介,立體地呈現作者對「家」的理解和探索。鄧小樺認為:「近年香港有分崩離析的改變,令人很不安定,所以我們經常在想什麼是『家』。」活動藉書本去了解「家」的意義,但不是想透過文字得到答案,而是透過辯證方法去談「家」。鄧小樺說:「五位作家構成一個由具體至抽象的光譜,每人都有自己的建構和解構的辯證動力。也許是說『家』的反面,談流動、談離開,或是由錯亂講述血緣。我們不是尋找答案,而是分享信念。」

第一期展出《回家》,是韓麗珠散文的結集,分為「心」、「島」、「城」、「K」、「L」、「貓」六章,從內心、舊居、童年、家庭到回應城市與時代,「家」是私密的、個人的空間,也延伸至社會、土地。韓麗珠認為:「香港是一個消失中的地方,我們就像桌子上杯杯碟碟,有一個魔術師來到,很快便把桌布變走。在回家的層面,我們可以回到熟悉的環境嗎?這片土地消失得太快、城市變化得太快。」《回家》有很多混雜的感情,讀者可以看到「家」的疏離與親密,寧靜與繁囂,構成她對於「家」的想像。緊接《回家》的是《童話兩則》,作者謝曉虹身在國外,沒有出席開幕活動。鄧小樺介紹說:「《童話兩則》收錄了兩部逾萬字的小說——《門》及《雪與影》,當中討論的是家族血緣和家庭生活。」文本與童話《白雪公主》及《藍鬍子》相關,反思家族、血緣、家庭及宿命等概念,嘗試跨過幸福快樂的表層,繞到「家」的背面,探討當中的慾念和陰暗。

「家」的思考繼續延伸,至十一月中展出《不安於室》,俞若玫用金、木、水、火、土五種材質,表達不同處境,是「家」的五種變調。鄧小樺指小說以動寫靜,側面映照「家」與「流離」的弔詭組合。書中由「流動」說「安定」、自「出走」看「留守」,如五行相悖,也相生。十二月時,「家」的概念拓展至香港社區,盧樂謙的Mind Map是十五幅意念地圖,他說:「幾年前開始,發現社區內有一些問題未能解決,便畫在筆記本上,不知不覺寫了很多,現抽取十五篇,與大家一起思考社區是什麼」。書中圖文並置,是盧樂謙與自我的對話,繪製Mind Map令他思路更清晰,能深入本土議題。最後一個展覽,是何倩彤《也許明天他們會為我們而死》,書的命名源自一首歌Maybe They Will Die For Us Tomorrow,何倩彤說:「小說角色的死亡會帶出一些意義,他們的死就像為了告訴我們一些事情,閱讀的人都是倖存者,我們好像在回憶每日為我們犧牲的人。」作品刻劃七個在小說中死去的角色,製成一冊七本立體的「隧道書」(Tunnel Book),何倩彤指出,一層一層地展示,像劇場一樣,也像一條看小說角色的隧道,隧道的盡頭便是死亡。鄧小樺形容這本書是一個「精神家園」,給不存在的靈魂有安息的處所,也藉這些死去的人物安頓自我心靈。

展現書的維度

俞俏認為,展覽突破了空間與文本閱讀的界限,透過跨領域的合作演繹文本,營造豐富的層次及閱讀經驗。鄧小樺說:「這個時代,不是每個人家中都有書櫃,對於愛書的人,書與空間呈現緊張關係。書是抽象的,空間是現實條件,『只是看書』便在抽象及現實兩個層次互相介入。」展覽是書與家居空間結合的觀念,利敏把作品的三個複本置於會場中央的木製桌子,與牆壁保持不壓迫又不疏離的距離,柔白燈光散落在淺色的木紋上,構成一個舒適和理想化的看書空間。

「展覽着重運用空間來展示書本。書是平面的,書的內容是抽象的,它是如何變成空間呢?我們會利用一些物質,有光、有影子、有物件或一些細微的東西來引導閱讀。」鄧小樺指出不是用華美的設計蓋過看書的本質,而是呈現書的世界。進入展場後,會看到左邊牆上的凸字,寫着作家和書籍的名字,然後有一個透明小盒子,是利敏對作者及展覽書籍的感覺,內裏東西會就不同展覽更換。鄧小樺說:「如果你了解他們的作品便會會心微笑;沒有看過的話,會幫助讀者掌握作品的內容。」這次韓麗珠的展覽是一堆純白色棉線,萬縷千絲纏在一起,左側勾起部分絲線,表現浮現的思緒;大部分情感、思考都像線的狀態,沉降和堆積在深處。另外,盒子旁的展板介紹了作家資料和書籍內容,也有「作者的話」(類似書的序言),藉此引領讀者進入書的世界。

正面的牆壁反映書的意念,《回家》是散文集,內容都是與作者的生活比較接近,大會便邀請韓麗珠提供一些生活物品,如手稿、畫作、衣物及貓毛等。鄧小樺分享說:「當中有她的手稿、草稿,也有一本記錄意念稿的筆記,可以看到創作的不同階段,也可以觀看修改地方,韓麗珠在思考時會在空白位置畫一些螺旋形符號。這都是出版時不會保留的真實記錄。」貓毛、貓的繪本、曼陀羅都是散文的延續和呼應,把書中物件具象地呈現出來。韓麗珠在郊區居住多年,自然環境對她非常重要,故利敏注入大自然的元素,用樹葉、乾花裝飾牆壁,播放郊野的聲音、選用散發山林氣息的松木,營造書中的感覺。

第三面牆是書本的延伸,在內容、情感、思考上拓展。這次展覽鄧小樺將之稱為「意義、揭露、推翻」,層架上五個相架,表層裹上印有詞彙的帆布,揭開後會發覺裏面文字,與詞彙是相反或是不相干的。反思某些觀念的意義被揭穿、顯露時,會產生相反的層次。說話和文字的歧義令人無法容易地得到答案,是一個文學的觀念。最後一面牆壁,是關於書籍設計和製作的過程,展示紙張大小、字體大小,這都是設計師要考慮的東西。四面牆圍繞書本,分別肩負起介紹、呼應、延伸、設計四方面,因應不同的展覽、作者、書籍,構成不一樣的面貌。

讀者建構的空間

展廳一隅有一特別房間,讓讀者看完展覽後記下感受和心得,回應作者的思考及書籍內容。房間中央放置一高一矮的木製桌子,桌上有兩疊長條形回應紙和幾枝筆,水松木牆壁圍繞着整個寧靜的、讓人沉澱的空間。回應每位作家的方法都不一樣,回應紙、位置、形式也是量身訂做:韓麗珠的是用長長的紙條;謝曉虹的則會放進黑色小格櫃,鼓勵讀者分享內心黑暗秘密;俞若玫的是方形便條紙,釘在牆上;盧樂謙則有一幅地圖;最後,大會保持最浪漫的想像,沒有公開讀者回應何倩彤的方法。鄧小樺說:「讀者回應會成為回應室的一部分,會改變空間的面貌。」讀者的一字一句、每個潦草或精緻的筆觸都會成為「火花!只是看書」展覽的一部分。

一冊一室 一期一書

展覽參考了日本銀座森岡書店「一冊一室」的概念,在書店內只銷售一本書,並以展覽推動,每周更新。鄧小樺認為這個時代消費品太多、包裝太多,即使出售的東西很好,仍是沒有人想買,因為每件貨品都太容易得到,一切都太便利了。這次展覽在一個空間內只展出一本書,讓讀者專注聚焦地與書本交織,每位作家的書籍只會印製六本,不能購買、帶走,而且是定期展出,錯過了便無緣再看,也許在網上會找到零散的篇章,卻不能窺探書的原貌。她說:「這樣的形式與書籍在網上流通不同。在網上書是很廉價的、很容易得到,即使送也沒有人要。也許『一冊一室』是後消費文化時期的一條文藝路徑。」她明白紙本書籍的發展一直走下坡,但仍想透過展覽,察看能否改變書的命運。

在香港消費文化下,這樣的展覽的確有點叛逆,看書變得不容易,只在一個地點,一個限期內才有機會看到,也許錯過了十幾天的展期,便無法與書本相遇。日本茶道的「一期一會」,教人珍視無法重來的相聚,這次展覽也教人珍視文字、書本的價值,作者、設計師、讀者各盡其誠意。是次展覽誠如其題——「只是看書」,簡單而彌足珍貴,別錯過書本在生命的瞬間!

■「火花!只是看書」展覽分為五期,每期只集中展現一本書籍,並突破傳統書籍文本的閱讀界限,以視覺藝術方式呈現文學。參展作者、展期及場地資料如下,歡迎大眾參觀:

十月六日至二十二日:韓麗珠展覽

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一月十二日:謝曉虹展覽

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二月三日:俞若玫展覽

十二月五日至十八日:盧樂謙展覽

十二月二十日至明年一月二日:何倩彤展覽

時間:上午十時至晚上八時(逢星期一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休息; 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北角油街十二號「油街實現」展覽廳一

作者簡介:(本文圖片為李顯華所攝。李顯華為本版特約記者。)

●李顯華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逢星期一出版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