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迷失20年 日本經濟實力好過香港?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07日

【明報專訊】日本近年是港人的旅遊勝地,港人到訪日本迄至2017年11月已達20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升23%,為日本的第四大旅客來源。

以全港現有739萬人口計算,平均每四個香港市民年訪日本一次,比例之高,令人咋舌。

今天日本成為香港的後花園,對年青「哈日族」或是理所當然,但對親歷日本經濟騰飛致泡沫爆破的中生世代而言,那卻不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八字可輕輕概括的。

與香港對比日本外強中乾

日本經濟在80年代「廣場協議」後曾出現了長達5年的資產泡沫,但片刻歡愉後卻是恒久的失落,衰退及通縮困擾這個經濟大國逾20年。雖然經歷了慘痛的「迷失20年」,但由於底子厚,加上其國民韌力及獨特文化,日本仍可保持經濟強國的優雅形象。縱然日本於2010年已被中國超越,屈居於中美之後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它的生產總值於2016年仍與第四位的德國保持近四成的差距。國內方面,在近年的《關於國民生活的輿論調查》中,逾九成日本市民仍認為自己生活處於中產水平。

日本經濟自1990年步入長達逾20年的衰退通縮期,與鄰近東亞地區(包括內地、南韓和香港)的持續增長,形成強烈對比。這情况直至安倍晉三在2012年底採取「三支箭」政策(即寬鬆貨幣、擴大財政開支,結構性經濟改革),近年才稍為喘定。不過,查實優雅形象背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已今非昔比,顯得外強中乾。下文嘗試以數個通用的經濟指標,對比香港和日本在過去26年的經濟變化,並總結數個要點。

以人均GDP(人均生產總值)及市場價格量度的生活水平,香港已於2014年反超日本了。

人均GDP 26年升3%

1991年,日本的人均GDP(人均生產總值)為2.87萬美元,幾為香港的兩倍。不過,其人均GDP到了2016年僅累升35%至3.89萬美元,遠遠落後於香港同期的187%的相應增幅。現時香港的生活水平,反較日本高約10%。

撇除消費價格及匯率變動及因素後,日本的生活水平在過去26年僅實質改善3%,遠遠不及香港。眾所周知,日本在「迷失20年」中飽受通縮影響,其消費物價在1999至2012年期間,14年中有10年是下跌的,嚴重打擊企業的生產計劃及企業收入。同時,其匯率也受到外圍經濟的拖累而大幅波動。扣除該等因素後,日本的人均GDP於1990至2016年僅實質累積上升3%,幾近原地踏步。雖然香港在1999至2004年亦連續出現通縮,但它在其後出現較持久的經濟復蘇,故其生活水平能在過去26年中得到44%的累積實質改善幅度,為其能反超日本的重要原因。

消費物價

日本消費物價26年內僅累積上揚6%,遠遜香港同期的99%升幅,此消彼長下,日本物價變得相對便宜,構成香港旅客在日本熱烈消費的現象。日本物價疲不能興,加上日圓兌港元的年均匯價於2012至2016年間顯著上揚約36%,令過往令人卻步的日本產品不單不再昂貴,反而顯得價廉物美,港客乃源源不絕到日本豪華消費。

物業賣地 日低迷港透支

日本的住宅地價於過去26年累跌約三分二,而香港住宅物業價格則累升超過五倍,這應是日港兩地財富變化的最佳指標了。日本的「市街地價格指數」,僅包括東京、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及神戶六大都市,它在1990至2016年間累跌約64%。值得留意的是縱然近年較多港人在日本置業,希望日本物業在「安倍經濟學下反彈,但整體物業價格未見明顯轉勢,港人在海外置業宜謹慎,不要中伏。再者,物業價格最終是反映長遠經濟基礎因素,香港近年因為超低息及透支上一代財富購買力而形成的亢奮,能否支持樓價持續上升,亦值得關注。

工作窮困戶 月薪16年跌一成

日本僱員的月均工資,於2000至2016年間以日圓計算累跌一成,影響民生,造成嚴重的「工作窮困」情况。在經濟不景及物價下跌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即使日本僱員能維持正式長期僱員身分,其月薪亦由2000年的35.5萬日圓(以當時匯率計算約2.57萬港元),輾轉下跌至2016年的31.6萬日圓(約2.26萬港元),16年間累跌11%。

根據日本官方推算,正式員工於2016年有約低於10%的機會淪為工作窮困戶(即收入為相應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或以下)。日本失業率最近已跌至2.7%的24年低位,報載安倍晉三再次敦促企業加薪,這次呼籲能否奏效,拭目以待。

就業入息 港日差距收窄

香港僱員的就業月入中位數,於過去16年間則累升五成,大幅拋離日本僱員,亦增強他們在日本的海外消費能力。由於統計處僅公布就業入息中位數,未有如日本般公布平均值,故此兩者的水平值不能作直接比較,但兩者走勢則仍有參考價值。香港工作人口的入息中位數於2016年為15,000港元,較2000年累升約50%,與日本同期下跌約一成,形成強烈對比。

把上述薪酬的絕對值作比較,港日比例於過去16年亦由66%大幅收窄至34%。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收入分佈在貧富懸殊下嚴重地向高端收入人口傾斜,平均值(mean)通常遠高於中位值(median),幅度可達三成至五成。故此不排除以平均值計算的香港工作人口的月均收入,早已超越日本水平。

非正式員工 企業裁員20年

以非正規形式聘用的日本僱員比例,於過去20年間由不足兩成急升至近四成,他們的薪酬及員工福利保障較上述正規員工更不可相比。在企業不明朗下,日本企業不斷裁減正規員工人數,改以合約、臨時、兼職、外判及派遣社員方式聘用,相關比例由1988年的18%倍增至2014年的37%,薪酬僅為正式員工的六成,其他員工福利不獲保障。

根據日本官方推算,非正式員工淪為工作窮困戶(working poor)機會率更高達20至50%。日本就業人口的生活壓力,可見一斑。

結語

不要誤會,這篇短文不是要貶低日本的國力,它僅是滿足筆者的好奇心,為什麼昔日高高在上的日本,今天成為「財大氣粗」外地客揮霍之地,而日本人仍保持優雅忍耐的形象。矛盾現象透過數據分析,了解底蘊後,方知細水長流的歷史影響。

日本資產泡沫短史

扼要而言,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資產泡沫」由形成以致爆破,政策失誤關鍵,大體可拆為三部曲:

被迫升值的匯率:1985年9月,為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美國、西德、日本、法國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簽署「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五國政府聯手主導美元匯率有序貶值,如日方中的日圓尤為眾矢之的。結果美元兌日圓的年均匯率,由1985年的239日圓3年後颷至128日元,升值約86%,吸引大量熱錢流入日本股票及房地產市場。

連續減息: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央行為對冲日元升值對競爭力的負面影響,竟然在1986年1月起,一年內減息5次,銀行貼現率(中央銀行貸款給商業銀行的利率)在一年間由5%減半至2.5%,過度寬鬆利率下導致游資亂竄,六大城市的住宅平均房產價格在1985至91年間飈升約170%。

政府出手緊縮:1989年5月,日本央行改變貨幣政策,親自把泡沫刺破,在年半間把銀行貼現率上調5次,從2.5%倍升至6.0%,並要求商業銀行大幅度削減貸款。貨幣政策突然收緊,熱錢迅速撤離市場,日經指數由1990年初的38,915點下挫六成至1992年中的15,910點,使各行各業(包括銀行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日本房地產價格不久後開展長期的不斷下跌期,在1990至2015間累跌逾六成。

數據來源:香港統計處及日本總務省統計局

(作者為經濟分析員)

文//嘉偉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