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借設計介入社會老大難 丹麥做得到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07日

【明報專訊】近年「社會創新」成為推動不同城市思考、改變現况和提倡未來生活的新途徑,在環保、銀齡、剩食、社區保育、共享經濟、扶貧等範疇出現了不少新非牟利團隊、社企,其中一種是社會設計室(Living Lab)。社會設計室嘗試以新實驗項目,推動社會從下而上改變服務、大眾體驗甚至政策。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多次被Monocle評選為世界最宜居城市,從公共空間、單車道、家具到科技,處處充滿「設計」氣息,吸引我們前往考察的,是城中不同類型的社會創新團隊,從國家機構跨政府部門智囊團MindLab到城市地區Innovationshuset,各有不同模式和經驗。

Living Lab是……

首先,什麼是Living Lab?我們從來自瑞典Malmo的設計研究學人,得到一本2017年由Urb@Expo出版的Guidelines For Urban Labs,書中集合Antwerp、Graz、Leoben、Maastricht和Malmo五個歐洲社會設計室(Urban Lab/Living Lab/City Lab)的經驗,分享由政府官員、社會設計室成員到城市議題持份者,如何透過未來都市議題,制訂共同目標的跨界別合作,將抽象遠景概念變成可實踐的方案。人們常說設計是要「以人為本」、「解決問題」,例如灣仔舊區重建時,建築師藉設計工作坊了解街坊的生活需要,在設計公園或翻新樓宇時,加入居民意見,讓新設計融入本地社區;Living Lab則更走前一步,更廣泛地利用設計,邀請「用家」參與、表達意願,因為與其去解決問題,不如主動發現、聆聽什麼才是人們最想要和需要的。

MindLab:向政府部門提供方法

MindLab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屬於北歐政府級別中十六間創新中心之一,建築物是一幢五層政府大樓辦公室,長方形的金屬磚牆建築,線條簡潔低調,沒有太多花巧裝潢,來訪者進入要登記、領許可證,通過電子門(保安有點森嚴),見到總監Thomas Prehn和項目設計師Anette Varing,才驚覺這裏竟是溫暖、明淨!

室內有植物、設計師家具、吃午飯或討論的長枱、會議室,工作間採用開放式設計,辦公桌是可調校高低的stand table,方便坐或站着工作。「這兒很hygge(舒適)!」我們三人禁不住稱讚!MindLab成員來自不同背景,如社創、公共文化、設計、社會學、政策等,透過講座、測試模具、訪問等,收集意見。「政府部門常有新難題,我們看似是排解問題的顧問部門,如要推行新服務時,市民會有什麼回應?應如何做?」Thomas說,重點在於方法之上。

MindLab有多達二十個以上的解難方法:Target Group、訪問、影片、工作室、用家跟進、用家故事研究、優先矩陣、概念海報、測試、未來情景等。過去的例子包括:

●與老師尋找新教學方法

●推行電子化方法

●重新思考歐盟

●與就業部門思考新退休或自由就業改革方法

●與市民實驗行人道設計

●與商務部門尋找最佳行業的銀行分行碼(按:丹麥有許多新興行業,政府需要為這些新行業想一個好的bank code system。)

乍聽很抽象,每一項卻影響生活的大小層面,如就業、教育、食品、公共服務等。Anette Varing說:「為了使概念形象化,我們會設計不同未來情景、卡片,甚至模擬考卷,讓參與者嘗試不同的新方法,思考公共議題。」設計成品也許不是產品,是報告、訪問或意念,卻可以走進問題的核心。

情况與我們「死物習作」(詳見2017/9/10 Ways of Seeing﹕死後有設計?)中使用的共創手冊相近,要學生和老年人談好死很困難,通過設計方法,邀請用家想像未來骨灰的新處理方法,最後在300多名參加者中,成功收集200多個共創生死的意念,由建立生命圖書館、紀念先人氣味的物件、海葬新方法、植存花園葬等;針對未來社會殯葬問題,土地不足、服務沒有人味,反過來可變成正面新提議,如新的撒灰器,可否每個先人都有一個?可否用紙做撒灰後就一併燃燒?然後與設計團隊Milk Design製作一系列新的用品來演繹和體現用家對好死的抽象想法,再找用家、食環署前線人員反覆嘗試。與Thomas、Anette分享,他們都好奇如此「落地」的共創設計,是否另一新方向——設計師要處理的是issue,不是problem?未來城市的討論,不再只限於基建,而是更核心的服務和生活細節。

地區集結創新社 Innovationshuset

哥本哈根城內亦有大小不同的社創工作室,如位於中心市集的SPACE10和Copenhagen Innovationshuset,後者集創業、公共事務等於一身,旁邊就是餐廳、超市。Innovationshuset與哥本哈根城市約七個不同部門合作,他們的工作室採用開放式設計,落地玻璃,一目了然,室內貼滿地圖、Post-it點子的會議室、滿載工具物料的Makers' Corner、共用空間、印刷室等。

Innovationshuset總監Diana Arsovic Nielsen,來自商界,投身公共事務是為了給公共部門帶來新方法。「 我們要將政府部門、商業和市民連結,過去由市政府主導的創新方案,只有兩成與私人機構合作,Copenhagen Innovationshuset一方面與不同用家合作提議改善城市部門服務、開源節流和尋找新商業合作機會,關鍵在於同事處理議題的手法……」這裏逢周五舉辦Open House,歡迎不同界別人士前來飲啤酒、交流,平日也有成員和組織開會。設計師Buster Nielsen正進行「腦退化」室內研究項目,面對老齡時代,市政府自然關注腦退化與居住、照顧等問題,他遂找來家具公司,與醫護、社福界合作,設計了一個腦退化的家的劇場模型,廚房、客廳到睡房看似一般家居,內藏應對不同程度腦退化患者日常需要的機關,如容易忘記時間,有預設時鐘提示;廚櫃貼有標示、防止物件錯放,然後邀請不同用家如腦退化患者、照顧者體驗、紀錄。實驗簡單,可提供共融家居的新想法。

設計是 長期介入可持續系統

Diana強調:「我們目標不是成為end house,而是central house,即集合不同持份者,在不同都市議題上合作。例如怎樣令城市變得更smart?」「啟民創社」成員曾兆賢以去年參與GoodLab公園實驗室為例,對比Innovationshuset模式:「丹麥的社創設計室(因有政府支持)總是有問題要去解決,香港大多是民間自發項目,公園實驗室找來不同持份者,有管理公園的康文署、小童群益會、地區團體等,想像未來公園的提案,問題是計劃完結,參加者解散後,便難以繼續。」北歐模式中的創新,重點不止在科技,而是創造社會新價值,從過程中累積經驗、知識,面對的問題天天在變,例如人口膨脹,如何分配福利資源?社會進入老齡階段,香港未來60+人口比現在倍增,另外環保、土地等問題都需要,這方面要透過設計介入的話,就需要在不同階段活用各種新手法處理。外地經驗可直接在本地實行?為政府引進設計思維?對於未來,我們還有許多未知數。

【智慧城市系列三:放眼北歐(中)】

文、圖//巧詩(hellotalkinghands@mail.com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