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廢木 自製裝備 黎子敬推悠閒露營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24日

【明報專訊】在郊外山林之間,歇息偷閒,享受大自然,確實放鬆紓壓,這大概是近年行山露營等戶外活動日益普及的原因。樂於隨遇而安的黎子敬,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建立營地,推動悠閒式露營,復又回收廢棄木材,進行升級再造,致力用自己一雙手,創造人生下半場的精彩。

正職I.T. 喜歡烹飪的露營初哥

70後的黎子敬David在香港出生,自小在鑽石山成長,一直住在新蒲崗。他自言是個讀書唔成的曳學生,「在學校搞搞震,在外立即變鵪鶉那種。」David笑道。中三尚未畢業便在酒樓兼職,做過裝修,曾在中菜館待過數年,負責廚房打雜和樓面。

在中菜館工作時,剛成年的David認識了一位從事電腦硬件生意的台灣老闆,碰巧對方開拓內地生意,於是挖他過檔,還出資讓他學車,安排他往台北的工廠學習組裝及測試主機板。兼負客戶銷售和零件組裝的David,廿多年來以此為生,見證着行業興衰;自2000年起,便一直以自僱模式工作至今。

2010年,因為健康欠佳,David藉行山鍛煉身體,遇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後來更一起學紀實攝影。「攝影讓自己慢下來,」自認心急的David說。「以前總是走在前方,現在懂得留後,欣賞沿途風景。」他偏愛菲林攝影,喜歡黑白照片那種突顯純粹的情感。起初登山露營,都是為了攝影。「那時對裝備沒追求,就一套特價時買的營帳和cookset套裝而已。」行程安排亦不太舒適。「香港天氣潮濕炎熱,沒地方冲涼真的很不爽﹗」

至於一日三餐,因為擁有餐飲工作經驗,David倒是一開始便細心編排佈置。「大家平日已經常打邊爐和燒野食!太沒新意了吧。」喜歡烹飪的David自然而然地擔任「大廚」的角色。「朋友說我像把整個廚房搬去營地!其實不過準備多點食材和調味料罷了。」

他以各國地方菜為題,曾在露營時炮製中式盆菜,試過邀請專業廚師到場烹調西班牙paella,甚至陪同好友Victor一起遠赴浙江義烏,尋訪打造銅器的老師傅,度身製造荷蘭鍋。「在內地,打銅是一種近乎失傳的手藝,最年輕的師傅也70多歲。他們有一款在山上採藥時用的銅煲,燒飯快而且保溫。」David道。荷蘭鍋一般以生鐵鑄造,具有相當重量,通常用來烤雞燉菜,是野外露營的常用廚具。

開墾農地 實現悠閒式露營

2014年,David和Victor參加在上水馬草壟舉辦的「草民音樂營」(由民間組織「草原地圖」舉辦的露營音樂會)。「猶記得早上醒來,一出營帳便見到小朋友和狗隻在草地奔走嬉戲。」眼前這份悠然自得的快樂,令他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決意要尋找方法,還原這幕場景。這次營會,不但促成他們成立露營組織Camperism,更成為David中年轉換人生跑道的契機。「我們心目中的營地,一是有浴室,二是在營帳隔壁開炊做飯,所以只好找私人地方。」二人走遍新界,得到錦田一位有機農場農夫Brew Cheung的支持,願意提供地方,讓他們實驗構想,舉辦活動。「Brew真的好好人,加建了淋浴冲身的設施。」就這樣,David捲起衣袖,揹上割草機,打草犁地,慢慢將萬多呎的草叢開墾成為營地。

在開發露營市場方面,不論活動模式抑或衣飾裝備,日本、韓國和台灣均比香港多元化,選擇和種類五花八門、推陳出新。除了參考如《GO OUT》等露營雜誌外,Camperism團隊更特意往台灣取經。「我們向當地的露營達人『大象大』請教,豈料對方直接邀請我們參加營會!」David形容他倆猶如「劉姥姥走進大觀園」,大開眼界。「我們就像跳進那些日本露營雜誌般,營帳周遭經過精心佈置,單是飯廳亦近百呎!我們晚飯後才到,營友已一邊彈結他,一邊準備消夜去了。」真誠好客的台灣友人,對他們計劃在香港籌辦Glamping(Glamorous Camping,悠閒式露營)的想法,毫不吝惜的分享經驗,給予建議。「翌日我被風筒聲吵醒,發現昨晚用來煮魯肉飯的是電飯煲,方才知道場地是有電力供應的!」台灣地大物博,有不少環境優美、設備規範的露營場地,苗栗老官道露營區是其中一處;營地更容許汽車停泊入場,方便營友搬運裝備和物資。

「我們希望在香港建立一處分享快樂的地方。」為保持空間感,團隊規定每個營位不得少於4米乘6米;認為露營是項三代同堂參與的家庭活動,特意從日本購置高身營帳,方便長者在內站立走動。為了測試市場反應,他們在群組舉辦主題營會,廣邀親戚朋友參加。「試過在營地擺放兩張露營木椅,參加者一看見便急不及待躺下,結實舒適地打了個盹。小朋友跑來跑去放電,晚上自然睡得香;男士們難得偷閒,更是忘形傾心事到深夜。」趁着露營,親戚朋友能夠相聚,放鬆心情,呆在一起「發吽哣」。分享快樂更能體會幸福,David漸漸尋到人生下半場的發展方向。「我投放資源,投入很多時間參與,幹這些事或許不怎樣賺錢,但那份滿足感,實在非金錢能衡量和比擬。」

舉辦市集 集結MYOG達人

Camperism亦連結了一群熱中MYOG(Make Your Own Gear)的露營發燒友,大家都喜歡設計和自製功能外形兼備,適合在香港本土使用的裝備。「起初不過想搞次露營gathering,最後竟成就了一場市集!」

2015年首屆「港造營」市集,一共9個本地品牌參與。David點算着,「有手做營帳家具的PiCharPaK,追求ultra-light(輕量化)收納的Tara,還有本地釀製的麥子啤酒……團隊還跟環保時裝小店EARTH.er合作,以卡版木條築成T台,在營地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時裝騷。

David說這次經歷畢生難忘。「活動前整個星期一直下大雨,營地一片泥濘水坑,幸而活動當天終於停雨,甚至有點陽光,能順利舉行。」不少參加者自攜天幕,借給他們遮風擋雨,更有全副日本山系裝扮、一家大小到場支持,活動共有700多人參加。對David而言,參加者充滿誠意的回應,令他既感動又振奮;對團隊而言,想法得以驗證,堅定發展方向的強心針。

Victor從事廣告業,主要負責Camperism的品牌建立和宣傳,David因工作時間較靈活,承擔打理營地的工夫;團隊現時有8人義務參與。除了日常清潔打掃,David還為營地製作家具和道具。最初只是幾塊卡板堆疊起來當成桌子,他從YouTube視頻偷師,砌了一架裝上啤酒龍頭的手推車,又為營友的戶外婚禮製作類似「隨意門」的佈置道具。「自己不懂什麼技術,但有一雙靈活的手。」

成為木匠 回收卡板升級再造

「不少卡板質地完好實淨,有一定厚度和長度,只是木節疤較多,丟棄實在太浪費了。」David堅持回收卡板,即使將它們修整成備用狀態需要不少時間。「先要拆板起釘,然後用機器打磨清潔,裁整四邊,這樣每塊木條才能緊密的拼貼起來。」去年5月,在機緣巧合下,David在新蒲崗覓得一處地方,於是將工作室搬到室內,正式命名為「集棄場」。「戶外工作畢竟易受天氣影響,幸而這裏的業主不嫌嘈吵,只要把木屑垃圾處理好就行。」新蒲崗工廈林立,David已跟附近的店員和看更打好關係,知道哪裏丟掉廢棄材料,都會致電聯絡他。

兩年下來,他收到的訂單漸多,有餐廳委託他製作椅桌和場地佈置,也有單車店訂做展示用的木架。David坦言,相對電腦硬件生意,現在當木匠的收入已達六四之比。另一方面,Camperism在三年前定下的目標也基本實現,推動香港露營和MYOG文化;未來團隊計劃分享更多和大自然和平相處的理念,如Leave No Trace(無痕山林),鼓勵營友實踐「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我有飯吃有地方住,還有別人欣賞自己喜愛的事物。」人到中年的David知足常樂,他希望在愈發「低氣壓」的香港,輸送一份簡單滿足的快樂,略盡一己綿力,推己及人。工作室書架上放滿食譜的David,正構思如何將粵菜融入露營菜式,以露營廚具烹調蓮子鴿、南煎肝等特色中菜,「或者當個YouTuber吧。」他笑着道。

■Profile

黎子敬David Lai

70後,從事I.T.近三十年,負責電腦硬件銷售和組裝;同時是「集棄場」工作室的木匠兼老闆,露營組織「Camperism」的創辦人之一。

文﹕陳芷寧

圖﹕蘇智鑫、品牌提供

編輯/陳玥玲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Peopl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