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台卡式帶伴青葱歲月 黃夏柏憶舊時流行廣東歌

文章日期:2018年02月21日

【明報專訊】2018年的第一個星期,你的Facebook是不是都被他們洗版——商台的30歲「叱咤頒獎禮」上陳奕迅金曲medley聯乘林海峰的本地樂壇回顧讀白、謝霆鋒重拾結他邊彈邊唱《活着viva》,還有港台「第40屆十大中文金曲」音樂會中郭富城的勁歌熱舞,更不少得去年好幾個周末晚,TVB《流行經典50年》昔日歌手回歸舞台的熱烈迴響。有人說「回憶返晒嚟」,而對《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作者黃夏柏來說,他的回憶是上世紀80年代從電台、從自家翻錄卡式帶聽廣東流行曲的青葱日子。時日如飛,今天他將心裏那些年的音符歌詞聲音建構成的不退記憶,轉化成書本文字,與知音人溫故知新。

今時今日用Snapchat溝通、聽K-Pop音樂的中學生,大概不會明白他們口中「用facebook嘅老嘢」當年的中學時代,廣東歌是怎樣陪伴他們一代人成長。

1980年代承先啟後 奠定流行曲基礎

生於澳門的黃夏柏,成長於廣東歌的盛世,時為上世紀的80年代。「80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成形的關鍵十年,為什麼我這樣說?70年代仍是中、英文歌並行,早期的廣東歌,例如鄭錦昌的,是帶點粵曲味。再到許冠傑,他將外國音樂元素加入草根階層的內容,自成一格。到80年代,香港受歐美日本曲風的影響,在編曲等各方面將本地音樂整件事流行化起來;然後開始有很多新人加入樂壇、又湧現樂隊組合、創作歌曲的興起、有關香港前途議題的歌……這10年間開創了前所未有的面貌,同時為香港流行音樂奠定了基礎。而當時社會環境轉變,生活質素提升,市民對娛樂熱切追求,正好推動普及文化多元發展。」所以,黃夏柏肯定地為80年代下了一個結論,「80年代是有着承先啟後的作用,真是一個黃金時代!」

黃夏柏自言一如當時大多數澳門年輕人,普遍都受到香港的流行文化影響,「我們慣性收看無綫的電視劇,聽電台也是商台和港台。」不說不知,當年香港電台第二台開台時用FM頻道,但因為澳門距離太遠而接收不到,不過當地市民仍舊可以收聽用AM頻道的其他電台。「因為家境問題,小時候不容許買唱機,所以電台是我聽廣東歌的主要渠道,而我多數聽商業二台。」另一個聽歌途徑,就是「翻錄」,俗語叫做「Dub帶」。「直到中一的時候,家裏才有第一部可以播放卡式帶的唱機,單卡式、單聲道、有收音機功能。但當時仍然不捨得買正版帶,於是我會跑到家有黑膠碟唱機的舊鄰居或同學那裏,請他們替我把歌曲由唱片翻錄至帶內;又或者光顧唱片舖的代客錄歌服務,每首歌收費約一元。對沒有閒錢買正版帶的學生而言,也只能如此。」

自掏廿蚊購首盒卡式帶 Walkman珍藏廿年

黃夏柏自掏腰包的第一盒正版卡式帶,是商業二台在1982年推出的雜錦專輯《城市生活節奏》,盛惠20大元。「當時茶餐廳吃一個茶餐約5蚊,用20蚊買一盒帶是好貴的!當時適逢節目改革而推出這張專輯,幾乎每一個節目配一首歌,大部分是EMI唱片公司的歌手,有羅文、林子祥、陳潔靈等;其中一首由盧業瑂主唱的《夜半無人私語時》,正是她主持的同名節目。」買下這專輯的10年後,他也終於擁有了生平的第一部Walkman。他帶來拿着拍照的是第二部,在90年代尾購入,雖然已不能再播歌,但仍保存至今。

從80年代到90年代,黃夏柏在澳門中學畢業後到香港的樹仁學院(現香港樹仁大學)升學,而歌曲的載體也由卡式帶和黑膠唱片變成了CD。他想起他的另一部唱機:「畢業後出來工作,我買了一部三合一唱機——集合播放卡式帶、黑膠碟和CD於一身,這部機正好見證時代的轉變。從那個時候起,我才開始購入黑膠碟,也因為要寫書的緣故,特地再買了一些碟來聽。」訪問那天,他帶來了《城市生活節奏》卡式帶,而黑膠碟則有盧冠廷的《小鎮》、葉德嫻同名大碟及陳百強的《傾訴》,前兩張都是全創作的大碟。

「除了跟普羅大眾一樣聽電視劇主題曲,我也想提升自己的音樂品味,聽一些主流以外的歌。例如80年代初嶄露頭角的盧冠廷和葉德嫻,他們唱法有別於主流歌手,會追求新意,我一聽就很受落。」黃夏柏逐一細數:「盧冠廷的唱法帶民歌的調子,我一直都喜歡他自己作曲、林振強填詞的《流浪歌手》,講一個落寞的酒吧歌手,盡見個人風格。反而現在再次流行的《陪着你走》我倒不欣賞,他曾說寫這首歌也是基於商業考慮。至於葉德嫻那張大碟所有歌曲可以串起來,成為一個女人的心路歷程,如有《想再飛一次》、《不要尋覓》,算是早期少有的概念碟,好有爵士怨曲的感覺。」

寫書重溫老歌手 嘆唱新歌寥寥可數

他的著作中關於歌手部分主要提及了10位當代歌手,除以上兩位,尚有羅文、張國榮、陳百強、梅艷芳等。「因為寫這本書的緣故,讓我重新檢視了這幾位當時得令的歌手。例如陳百強,雖然他不算多元化的歌手,但重聽他的歌,每一首都真的很動聽。」普羅大眾對本地樂壇普遍認為「新不如舊」,黃夏柏卻不置可否:「為什麼呢?是因為80年代很強勢,所以之後難以承接?如果單純只是懷舊而出一些舊歌發燒碟、金曲演唱會是不足夠,我認為前輩歌手可以繼續唱些新歌,可惜真的不多,盧冠廷最近也有新歌派台,再數下去最資深的好像只得李克勤。」他不無慨嘆,「以前歌手出碟都有個勢,大家都會關注」,如今大家看手機已經夠目不暇給。

黃夏柏坦言,寫這本書並不是要寫一部「本地樂壇編年史」,「我的腦袋其實儲了很多和音樂、電影有關的事情,今次只是以一個聽歌人的角度,將記憶加上有趣的資訊,寫一個80年代主題式散文。其實在寫的過程,也讓我再次重溫80年代本地樂壇的歷史,與其說是懷舊,其實也有新的啟發。」他希望,他這一段回憶可以正如舊歌一樣,「能夠引起不論哪個年代的樂迷的一份共鳴感。」

■ Profile

黃夏柏

澳門出生成長,中學畢業後轉到香港升學。大專畢業後留居香港,曾任TVB戲劇組編劇,先後在《明報周刊》、《東方日報》及《明報》任記者及編輯。近年從事環保網站編輯及推廣地區可持續發展計劃。著作包括《憶記戲院記憶》、《看雜誌:1980s-1990s紀事》、《光影戲遊》、《香港戲院搜記‧影畫爭鳴》、《香港戲院搜記‧歲月鈎沉》等。現職自由身記者。

文:魏雋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曉慧

美術/李冰心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Peopl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