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ha Butail:藝術之旅尋口頭文化足迹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31日

【明報專訊】是次在展場看到不少印度藝術作品,均以簡單素材呈現大主題,作品予人簡潔、乾淨的味道。印度藝術家Astha Butail於去年展開她的藝術旅程計劃《當書寫不在之時》(In the Absence of Writing),以尋找口頭文化(Oral Culture)的根源及足迹。她憑此項目成為2017年巴塞爾藝術展「寶馬藝術之旅」的得獎藝術家,今年她帶來一系列裝置藝術作品,總結對整個旅程的感悟。

走訪四地 探索三種古老語言

Astha認為聲音是一切文化的起點,她解說這個聽似抽象的概念,「每個嬰兒出生時都會哭,不論什麼國家、種族,這個哭聲都一樣」。她由聲音開始,從語言到文字,看一個文化如何透過聲音而擴張、延伸、異化至今天的狀態。是次旅程她聚焦三大古老語言:梵文、波斯文及希伯來文,並到訪與這些語言有交集的地方,包括印度、伊朗亞茲德、以色列耶路撒冷及英國倫敦。其中倫敦看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一站,Astha卻表示當地正正代表了口頭文化的反面(opposite),她指了指記者肩上印有「The British Museum」的環保袋,「這裏幾乎集結了全世界的文化」。口頭文化是無形的,需透過日常實踐(by daily practice)流傳,即是每天不斷言說,口口相傳,而倫敦則是把這些無形文化實體化的一個地方,如大英博物館內的各國展品,以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內有關亞洲、非洲與中東文化,深入且完整的研究資料。

藝術展中,Astha以4個如「木箱」的裝置藝術,象徵在4個地方尋找口頭文化的成果。她在旅程中發現,不管哪個國家,當地對待「水」(water)的方式,以及應用金屬物質銅(copper)的方法均非常相似,因此4個看似分離的木箱之間均以銅水管連結,象徵異國文化之間的共通點。

不論是次作品還是過往作品,在材質運用及呈現方式上均有一共通點,如主要採用天然材質,像棉細布(cotton muslin)、木、銅等;裝置作品則以幾何及呈矛盾的狀態呈現,如她往屆的參展作品Turning Towards Pure White、That Which Moves and Moves not,幾何方塊的排列看似分散卻有序,看似在移動延伸但又像靜止,「我所選的全是一些基礎及天然素材(basic and raw),如棉細布取材自棉花作物,木來自樹木,均象徵了根源(roots);幾何方塊的排列方式則代表了主體之間,以及與時間的關係。每個方塊都像與它前一個方塊在對話,有一種承接、倚賴上一個主體的關係」。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收藏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