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影像解剖還原海豚死亡真相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01日

【明報專訊】在東華學院的課室,放射技師葛展榮展示海豚擱淺的相片,有的全身腐爛,有的被魚網纏繞,有的頭破血流,傷痕纍纍,然而這些只是表面……

很多海豚骨折、體內有大量魚絲,甚至頭顱與身體於體內分離,肉眼未必看得見。

海豚擱淺,傳媒通常只作簡單報道,很多人第二日便忘記。事實上今年頭兩個月,已有15條海豚擱淺,農曆新年期間,曾一日內發現3條海豚屍體,情况令人擔憂。

以往很多海豚死得不明不白,因為屍體被發現時,大部分已嚴重腐爛,一般不會運走化驗。現在運用「影像解剖」技術,即使嚴重腐爛,也可看到海豚體內狀况,有助找出致死原因,對症下藥訂立保育措施,減低海豚枉死的可能。

「影像解剖」透視鯨豚器官身體狀况

訪問時,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骸骨就在記者身旁,部分骨骼更明顯是因意外而斷開。心裏有很多疑問,在大海中生活的海豚,通常遇到什麼情况致死?有否經歷長時間痛苦才死去?近年應用於鯨豚身上的「影像解剖」技術,能找到答案。

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葛展榮,利用放射學知識,將用於人體解剖的「影像解剖」技術,首次應用於鯨豚上。「影像解剖」是在傳統解剖前,以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及超聲波等放射技術檢查鯨豚身體,更可為器官及組織重建三維影像,用作診斷有否出現創傷、病變、腫瘤、炎症、或骨折等問題,透過影像解剖,亦可了解牠們的生活史。

「例如從牙齒、骨骼成長的癒合程度,推算年齡;從不同骨骼的比例,分辨是什麼海豚品種;從鯨脂比例得知海豚生前的營養狀况等,得到的資訊比以往多。」

以往並未觀察到的海豚狀况,也因為影像解剖而被發現,例如海豚頭顱與身體在體內分離。為何會出現此情况?葛展榮解釋,「可能被船撞擊或海豚被魚網纏繞後猛烈掙扎所致。此外,如幼年海豚死亡,母海豚會不斷把海豚托上水面,希望牠可以呼吸,而這一力度,也會讓幼年海豚的頭骨與身體分離。」

回憶「希望」再見希望

葛展榮牽頭成立的「鯨豚影像解剖研究小組」,數年間已替逾一百六十條鯨豚屍體做影像解剖,3年前的中華白海豚「希望」令他印象深刻。

很多香港人對「希望」並不陌生,牠被留意到尾巴有很大的傷口,傷勢嚴重,但要否把牠拯救上來治療,社會上有不同聲音,最後約3周後才被成功救起醫治,數天後因身體情况惡化,要人道毁滅。

葛展榮替「希望」做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體內哪部分受傷,有否影響筋腱、血管及脊椎?受傷程度如何?透過影像解剖圖一目了然。「『希望』近尾部的脊椎完全斷開,不能控制尾巴,而且因為傷口太大,沒機會自然癒合」。

如何救擱淺海豚?

現在如發現海豚擱淺個案,漁護署會通知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轄下的「鯨豚擱淺行動組」,鯨豚屍體首先會進行影像解剖,當中絕大部分個案先進行電腦掃描,如果腐爛程度不嚴重,才會進行磁力共振,檢查鯨豚軟組織。自二○一四年起,鯨豚影像解剖研究小組與漁護署、海洋公園與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合作,研究在香港水域擱淺鯨豚的死因。

如果是活體擱淺個案,行動組會聯同漁護署、海洋公園護理部及獸醫,決定如何營救擱淺海豚。

受傷的希望

二○一五年遭螺旋槳重創的中華白海豚「希望」,脊椎骨斷開分成三節,漂浮約20日後終被海洋公園救起治療,可惜最後因傷勢惡化而要「安樂死」。救與不救,曾惹起激烈爭議,當年有人質疑若及早拯救牠和治療,結果或會不一樣;反對者則指出,海洋公園其實一直嘗試捕捉,但不成功,並質疑受傷野生白海豚被移到人工環境,會為牠們帶來壓力,影響治療,故至今沒有成功拯救個案。

海豚受傷與死因

被船撞‧遭魚具纏‧寄生蟲感染

從事影像解剖診斷,就像法醫,找出鯨豚身上的傷與死因。他們在近年25條擱淺鯨豚身上發現,14條與人類活動有關、6條與疾病有關,其餘5條不明。

葛展榮解釋,鯨豚有機會受寄生蟲感染或肺炎而死亡,而人為因素通常是被船撞擊或魚具魚網纏繞。棲息地減少也是原因之一,因會增加海豚被船撞的風險。「譬如以前中華白海豚喜歡在機場附近的水域生活,但因為要建造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附近有很多工程船,令海豚移到大澳、分流或長沙等水域出沒,然而這些地點較多船經過」。

海豚被船撞擊的意外不時發生,曾有江豚屍體被發現時失去頭部或下半身,估計是被船的螺旋槳切去。「透過影像解剖技術,可知道傷口是海豚死前還是死後造成。如果是死前造成,傷口附近會有微血管爆裂或一些瘀痕」。不過,葛展榮強調,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由香港西邊海域伸延到漠陽江口海陵島附近,如果只批評香港的工程,對整個族群來說未必公道。

被遺忘的江豚

香港人偏愛中華白海豚,葛展榮認為江豚亦應該受到重視。被漁民稱為「海豬」的印度太平洋江豚,全身呈灰黑色,沒有背鰭,不喜歡在空中跳躍,故比中華白海豚較難觀測。「可是,江豚擱淺數字比中華白海豚多,每年平均逾20條。從保育角度來看,江豚的保育價值比中華白海豚更高。」葛展榮說。

江豚在大嶼山以南、索罟群島、南丫島、長洲等地出沒,部分地方和中華白海豚重疊,但生活面積更廣。「牠們出沒的地方,是來往香港澳門船、遠洋船、往南中國海的漁船,以及遊艇所途徑的水域或航道,因此增加被船撞擊的風險」。

2006年5月至2017年,共有106條中華白海豚擱淺,江豚則有244條。今年頭兩個月,已有13條江豚及2條中華白海豚擱淺。

建立擱淺數據資料庫

現時鯨豚影像解剖研究小組正建立數據資料庫,記錄擱淺鯨豚的死因和生活史,以便宏觀分析,「例如發現某一水域的海豚特別多撞擊創傷,並知道創傷是由小型船還是大型船造成,有了這些資料,可讓政府部門參考,推動訂立相關措施」。

拯救海豚知多啲

發現擱淺海豚點算?

可致電政府熱線1823向漁護署報告,或以1823手機app發出照片報告

海豚死因

欲了解近年海豚的死亡數字、發現地點、屍體情况及死因等資料,可瀏覽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網站:bit.ly/2Gk4eMW

認識海豚活動

今年科學節有多個與海豚有關的講座及工作坊,除了以下介紹的「鯨豚欲骨查」,亦有探討中華白海豚面對海上威脅的講座,以及出海觀豚,詳情可留意科學節活動小冊子。下載網址:bit.ly/2pO8ltG

fb:Cetacean Virtopsy Lab鯨豚影像解剖研究小組

記錄了每一個擱淺個案資料、擱淺資訊等

鯨豚欲骨查:影像解剖與保育

介紹影像解剖技術如何幫助研究人員了解擱淺鯨豚的健康狀况、死因和生活史。

日期:4月22日(周日)(免費)

時間:上午11:00至下午12:30

講者:葛展榮

地點: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報名:3190 6715

鯨豚欲骨查:三維成像技術

3D 掃描、影像解剖及圖像重塑技術介紹。

日期:4月22日(周日)(免費)

時間:下午2:00至3:30或

下午4:00至5:30

地點:香港科學館實驗室

年齡:15歲或以上

報名:3190 6715

文//李佩雯

圖//鯨豚影像解剖研究小組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