搵價值達人蘇玉華 「即使獅子不再山下」 仍然相信屎中可變出一朵花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22日

【明報專訊】蘇玉華家住清水灣,出外她常開車,行經將軍澳隧道,她搖下車窗,掏出三元隧道費交給職員,這麼微小的動作她也會珍惜,尤其碰到熟悉的收費員,一位相熟的肥姐姐,肥姐姐會興高采烈跟她打招呼﹕「哎吖,阿蘇,早晨呀,去邊呀!」阿蘇就會跟她閒話家常。

她覺得,這種人與人的接觸,要比用八達通「嘟」一下就完事更有價值。她的價值,和別人的不一樣。

今時今日做演藝界,不能不搞好微博戶口,以便儲夠粉絲,工作機會才會找上門,她卻沒有開通微博,她形容是一種「選擇」。即使是臉書也是有限度經營,蘇玉華覺得她的時間精力寶貴,尤其年紀不輕,更要精挑細選怎樣過生活。

這幾年,父親離世,她暫停和無綫電視的合作,專心搞好一個戲劇計劃。

這個計劃核心成員只有三人,包括男友潘燦良和演藝學院師兄張志偉。

他們計劃每年製作一套精緻劇作,不是嘩眾取寵,不要假大空,不想言過其實,而是純粹的,在有限資源內實踐舞台劇應有的狀態:演員有一份完整的劇本去研讀,團隊薪金合理,排練室有陽光。

演藝界和話劇界的狀况,恍如香港社會縮影:愈來愈惡劣的生存環境,愈來愈多人熱情受挫敗,愈來愈多本應如此的東西正在瓦解,包括所謂「獅子山下精神」也變了質。

對這一切,蘇玉華有切膚之痛,但她覺得,不滿過後,發完牢騷,藝術工作者可以用創意回應時代的衰敗:「即使(客觀環境惡劣得像)是一嚿屎,我們如何能夠,在一嚿屎裏面,變出一朵花出來?」

演一個忠實的自己

這天蘇玉華以民族look出現,腳踏希臘皮革涼鞋,肩掛藤織手袋,身穿麻質連身裙和外套。衣服的品牌她不清楚,只記得在日本購買,我們翻開衣領看她才第一次留意到牌子,日本小店出品。品質好的東西,不需要別人知道,蘇玉華心中有數。訪問中她強調,自己重視「Quality Work」。

過去二十多年,蘇玉華游走於電視和舞台,近年拍劇貴精不貴多,剛播完的《平安谷》是無綫少有質素之作,也是暫別之作。「隨着年紀增長,我愈來愈不能承受沒有Quality的工作了。」

蘇形容,舞台是她的養分來源,一有空閒時間,她會參加演技工作坊、到外國看話劇。雖然近年香港舞台劇發展蓬勃,出品數量多,但質素不一,她不想觀眾失望:「試想想,看舞台劇是多麼『朝聖』的一件事,觀眾早幾個月已買定票,劃好某一個夜晚的數小時檔期,準時下班,吃好晚飯,聚精會神入場,是幾咁神聖和純潔,如果看到垃圾,你是不是想殺人?」

和蘇玉華做訪問,是享受。只需十分鐘,她就跟你熟絡,談得興起,會豪邁地把雙腳擱在茶几上,聲線高低抑揚,隨時角色扮演,遇上情感強烈,會忽然彈出一句英語:「I Don't Care!」「I love it SO much!」激動時,她連珠炮發,忽爾來個急停,節奏感強烈,如同一台戲,只不過,她在演一個忠實的自己。

蘇玉華口中,有一位她很欣賞的「師兄」張志偉Harry。張是一九九○年演藝學院畢業生,早年創立「演戲家族」,曾任藝術中心節目經理,九七前已遠赴英國生活。雖然張志偉在異地,但和蘇玉華及潘燦良一直緊密聯繫,有時張回港短聚,有時蘇潘二人去英國旅行大家會見面。

三人只要聚頭,便有說不完的話題,尤其關於香港劇場生態:藝術工作者生存艱難,劇團要找資助,要處理大量文件工作;演員生計困難於是找兼職,變相影響排戲出席率。不過,不滿現狀,抱怨容易,坐言起行做事卻不易。

蘇玉華說,他們二○一四年開始醞釀,很快又推翻自己:「我和潘燦良都是演員,演員這個崗位較被動,如同一粒螺絲,我們不懂得如何做一個製作。票房呀,盤數呀,小至印張海報賣個廣告,我們都茫無頭緒。」三人之中,潘燦良性格最審慎,猶如一個哲學人,他飾演問到底的那位:「坊間也有很多劇團和製作,我們的存在價值是什麼?我們究竟想做一件怎樣的事?」

劇界「迴旋處」 匯聚人才交流

為了回答這條哲學題,張志偉提出一個「巴黎凱旋門」概念。「我們一班成熟的演員,各自在崗位上營營役役,難聚首交流。我們想做一個平台,透過票房支持,令我們有條件營造一個小天地,畀不同藝術工作者入來聚頭,就好像巴黎凱旋門,它接通了十二條不同走向的大道,迎來四方八面的車輛,在此交匯又再出發。」後來計劃被命名為Project Roundabout (迴旋處的意思),為期三年,每年做一個製作.蘇玉華說,核心成員雖然得三個,但他們想成為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彈性的平台,歡迎不同人來交流。

拉扯了幾年,蘇和潘都說,若不是一直做開監製的張志偉催迫,難以成事。蘇玉華扮演張志偉在視像電話越洋咆吼一幕﹕「我哋都一把年紀,仲有幾多時間吹水?唔好再講啦,做啦!」計劃終在二○一六年初落實,三人同意拆掉架構,平起平坐,商討大小事務。蘇玉華性格爽朗,應變快,待人接物能力高;潘燦良務實穩重,深思熟慮;張志偉執行能力強。有劇場中人說,如果這是球場,蘇是前鋒、潘是後衛、張是教練。

去年八月,第一個製作《謊言The Truth》首演,改編自法國編劇Florian Zeller作品,劇情談男女關係,夫婦互相欺騙,探討事實和真相是什麼。上演的壽臣劇院只有四百多座位,一個半小時製作,布景精簡,節奏明快,把觀眾的注意力帶回四位演員的演技上。《謊言》剛獲得香港舞台劇獎年度優秀製作,並獲最佳男配角(喜/鬧劇)獎,今年六月份還會重演十八場。

蘇玉華說,希望製作的每一個細節都能做到理想狀態。潘燦良透露,他們本來有一個排練室是免費的,但導演看過,那裏密不透光,比較侷促,於是去挑選幾間排練室,終於選了一間有窗戶的,讓導演可以舒服地創作。潘說﹕「在香港劇場,這是苛求,有排練室已經好,點會仲可以有得揀?雖然要花錢去租,但我們覺得值得。」幸好首演二十五場爆滿,票房讓他們可以負擔到各種開支,三人都鬆一口氣。今年底將有第二個戲出台,團隊已在構思第三年的劇目,蘇玉華賣關子:「我們會一步一步挑戰難度,第三年的作品,無論對演員或是觀眾,都有較高要求。」

不想妥協,也要平衡團隊需要、藝術水平追求、觀眾感受,以這些考慮去建立一種理想的觀賞經驗,過程中,他們有些東西願意投資,有些東西則排除了。兩位演員知名度足夠,卻沒見到過度商業味,沒有把事情變得庸俗。

在「假大空」年代追求純粹

蘇玉華說:「我們想件事有咁純粹得咁純粹,as pure as possible。」筆者問:「年紀大了,更難吧?」蘇斬釘截鐵:「就是年紀大,才愈來愈想要這種純粹。因為這是一個『假大空』的年代,愈純粹去做一件事愈難得,過度商業化會被騎劫。能夠好乾淨好純粹咁去處理人生和戲劇,是很難得的。」筆者問,會不會太理想化?「理想是用來追求的!未必達到,但要試,不只是為個人,而是為整體。」她強調,他們不是要樹立什麼模範,也不是要批評他人,而是想跟從自己理念來實踐一個夢。

首演之後,蘇玉華在臉書寫道:「(整個過程)我都感受到一種溫柔、輕盈、沒有過分喧嘩……我徹底愛上了這班人和這個合作。對。是合作。是每個人每個崗位都同樣重要……又彼此尊重的合作。」

如此美好的境界,蘇玉華又為何把多年青春投入公仔箱?不少年輕人覺得大台等於劣質,為何蘇玉華還耕耘多年?「若有觀眾看到我在電視演得好,我會很開心,我還想留住有質素的觀眾。那個媒介(電視)沒有罪的,我童年時,做電視的都是文化人、讀書人,出品都是有質素的。我覺得,即使節目爛,我也要做出一些好東西,為何我們要給爛東西觀眾看?我深信,即使再爛的地方,如何不會把爛的東西爛到自己身上,才是最大的學問。」

筆者是電視迷,不住追問,如何在聲色犬馬的娛樂圈自處,蘇掉入沉思,半晌才回答:「我深信,即使它是一嚿……屎(旁人大笑),對,它是一嚿屎啦,你可不可以在屎裏面變出一朵花出來呢?這才重要囉。你更要清醒,更要進步,更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訪問在藝術中心十六樓進行,落地玻璃外是迷人的香港海景。筆者問,感到香港人不快樂嗎?蘇玉華語速放緩:「當然感覺到,香港有些人不開心,迷失,不如意,覺得不妥,但不知道如何可以修補。覺得社會是不公道的,不公義,以前大家相信的原則和價值,正在瓦解。」

筆者進逼,是什麼造成的?「管治這地方的人或制度失衡了。香港應該有其獨特性,即使我們已回歸,但因為香港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才有今日,正如童年孕育了今天的我一樣。我成長時期的香港很精彩,無論是流行文化、價值觀、倫理關係,好的東西現在愈來愈暗淡、褪色和扭曲。香港其實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地方,比起其他中國城市,香港是不一樣的,起碼我自己經歷過殖民地時代,我們應該重視、認清、認同我們地方的獨特性,會找到自身價值,而不是想抹走舊陣時。現在政府似乎要告訴我們﹕『我們不過是母親懷抱裏其中一個城市咋。』我很痛心,說到我差點流淚了。」

看着維港海岸線,蘇玉華像夢囈一樣:「我係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香港的文化和一切,像土壤孕育我成長,我不會移民,我很清楚,我想貢獻這地方,不想污染這地方。但聽到還有人說什麼『獅—子—山—下』(精神),還成日唱那隻歌,我很嘔!以前七八十年代還可能,以前努力勤奮我們可以有捱出頭可以有成功一日,現在?已經講不通了,已經不是這樣呀!雖然香港是我家,但獅子已經唔再山下啦,真係㗎!雖然我自己沒有下一代,我身邊親友有子女,他們也是我的下一代,我也想他們在一個健康、公道、公平的環境成長……講起我個心都赤呀!」

化憤怒為創造力 世界不一樣

眾人沉默片刻。話鋒一轉,蘇玉華臉上又綻放出一朵花﹕「不開心,想找出路,我自己的方法是,憤怒過後,如何利用嗰度力呢?我們想向現有和既定的規範說不,我覺得作為藝術工作者可以有創意,不需要墨守成規跟隨別人,可以有創造力用新思維做啲精彩嘢出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世界應該不一樣。」

蘇玉華父親在二○一六年三月過身,她之後短暫搬回鴨脷洲老家,陪伴獨居母親,晚上蘇玉華主動提出和媽媽一起睡,一邊聊天一邊進入夢鄉。這一個月,母女二人一起重走了父親喜歡的山路,去探望父親在晨運徑種下的花卉和植物。在她口中,這些生活小節,彌足珍貴。這麼多年,她都愛走自己的路:中學畢業後想入大學讀地理,因為熱愛大自然,怎知大學收她讀「社工」,她知道那個不是志向,於是跑去做國泰空姐,「想看看世界,順便儲點錢」,九個月後,想去的地方都飛過了,毅然辭職。然後發現童年玩伴入讀演藝,她覺得自己適合於是報讀:「我的人生從不是計劃好,我不是算到盡的那種人,都是無心插柳,遇上了機會,覺得可以試就去做。」

懶理逆流不逆流

人到熟齡,蘇玉華沒半點人到中年的無奈,沒有為世所迫的嘮叨,沒有身不由己的鬱結,偶爾還有少女的天真和好奇。她口中強調:「我們有選擇的」、「是可以不妥協的」、「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她心中那團火,關於做一個演員,關於做一個人,還燒得旺。筆者問,在演藝界真的可以不隨俗,特立獨行,逆流而上?她簡單直接:「哎,我們做創意工作的,每個人是不是要有多一點性格?我不覺得自己是逆流,我是太率性,我理得你!」阿蘇的話,沒有尾音,像她入厨的手藝,不拖泥帶水,火喉剛剛好。

文//譚蕙芸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