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深水埗時裝基地 留得住本地設計師?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13日

【明報專訊】時裝是什麼?是態度,是展示,是一種statement?都可以。

重點是它要被穿在身上,要被看見。

「設計了之後無人著,那代表它是一件垃圾。」年輕時裝設計師Collin如是說。

從倫敦Central Saint Martins(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後,他加入了一個法國新興品牌工作,近年中港歐洲幾邊走,眼見同系畢業的同學要不留在歐洲,要不選擇回內地如上海等城市發展,香港的時裝界卻落得凋零。這邊廂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說要在深水埗建立一個設計及時裝基地,將來這座五層高的建築能否吸引人才回流,成為設計師真正的「基地」?香港的櫥窗還有沒有條件吸引世界的目光,讓新一代的時裝設計師「被看見」?

「我們有很多亞洲裔的畢業生,最後也會到上海,一來是因為大陸市場;二來是,大型『buyer』(時裝買手)也會聚集在上海時裝周。」Collin說。二○○一年起,由上海市政府成立的上海時裝周組委會主辦,近年上海時裝周(Shanghai Fashion Week)是亞洲時裝界的焦點,來自全中國各地的時裝設計界新晉,帶着他們的品牌在這裏嶄露頭角,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但香港卻很缺乏這一種地方。」Collin說。

Collin工作的品牌,由於創辦人本身來自法國的一線品牌,算是薄有名氣:「變相我們有一個後台,但在香港,很多新人沒有這樣的支持,是沒有可能先行自己開店,一定要靠Buyer幫你推。」Collin說,一些大型公司像連卡佛,近年推行改革,積極向顧客引薦亞洲的新晉設計師:「像大陸的Sirloin、PRONOUNCE、SHUSHU/TONG,還有XU ZHI。」XU ZHI的創辦人陳序之來自上海,是Collin在英國的同系學長:「當時他參加了LV的LVMH Prize,入圍但沒勝出,但連卡佛也很看重他,在宣傳上幫了他很多,所以老實說,很少設計師還會base在香港,很多都去上海。」

時裝基地 需預留空間行show

是雞先還是蛋先的問題。這裏人才流走,自然吸引不到買手青睞,設計師更加沒有回來的必要。政府發稿說,將來的深水埗時裝基地着意培育人才,還有展覽和展銷,細節是如何做,沒有具體透露。

「我會認為那座『基地』,除了要有硬件上支持設計的配套外,同時應該預留一兩層給人行show,否則最後只會是多了一個地方畀你揀衫,銷售上沒有支持,搞不好最後只會變成另一個PMQ。」上海時裝周每年分別於三月和九月舉辦兩次,此外,還有一個叫「LABELHOOD先鋒時裝藝術節」的項目:「租一個地方,讓設計師去申請,經篩選後可以上去行show,沒有入圍的品牌,也會畫一個位置,請一些模特兒展示他們的作品。」

上海時裝show 丁財兩旺

二○一六年的LABELHOOD,地點定於外灘的真光廣學大樓,周遭充滿藝術文化氣息,吸引了大批人到場:「時裝,永遠要有人著,要好多人幫你去推廣,才會成功。假如能夠吸引到一班買手和喜歡時裝的人,覺得這個地方很interesting,其他人自然會行入去睇和買。」

Collin認為香港人很會打扮,但卻不太願意花太多錢在一件有質素的衣服上,是因為整座城市欠缺像上海的那種氛圍:「因為個人感受不到個時裝show,但假如你能做到像上海的LABELHOOD,給年輕的一群一堆免費飛,邀請他們入場,他們會感覺良好,日後行公司時自然會留意這些牌子。我有個朋友在上海做一個品牌,一件大褸大概三四千元、恤衫大概千多元,這些便是你應該target的群組。」

對時裝基地的期望

Collin不久便要調回巴黎,驟耳聽來,是不少時裝設計師夢寐以求的工作環境,但他卻嫌花都表面浮華,實則居住環境惡劣,生活成本又高,唯一可取是當地的文化氣息和底蘊,設計師不乏靈感來源:「新舊的art gallery也有,香港近年也多了一些,但如果講古典藝術,始終不如上海北京,當我未知道香港將來會有這個時裝基地時,我是打算將來到上海發展的,但如果你話香港有個平台,那起碼會考慮一下,畢竟家人都在這裏。」

「但如果最後變成了PMQ,就真的令人好失望,因為她是可以work的,上海已經有一個成功的format,而香港只需要follow。」

布料市場 深水埗幾條街

時裝基地選址位於市建局於通州街和桂林街的重建地盤。商經局長邱騰華說,深水埗區早年是香港的製衣業中心,單是長沙灣道、汝州街、基隆街和大南街一帶,已有逾三百五十家售賣布料和相關配件的公司,具備條件成為香港新一代設計師的聚腳地。

但實情是否這樣?Collin的公司現時有部分生產線設在深圳,早年也會到深水埗物色布料:「但後來發現,原來幾間去開的布行,在大陸也有舖頭。」從羅湖登上深圳地鐵,搭數個站到「曬布站」,會找到幾棟充斥大小布行的商廈:「不用像以前在深水埗要逐條街行,逐間睇。」而且在深圳訂貨直接送廠,也可以省卻運費:「在香港,又要畀多一筆順豐,雖然每次都是幾蚊幾蚊,但幾季下來,對於一個start up brand來說可以是很多錢。」

中高檔生產 撤出內地的理由

但即使如此,近年公司的生產線也開始撤出內地,搬回歐洲:「因為始終都是做高級時裝,但如果一件衫寫住『Made in China』時,顧客就會覺得是平貨,質疑你定價過高。」平價市場早已被速食時裝集團如Zara、H&M全面攻佔,新興品牌要突圍而出,往往只能走中高檔路線,中國製造的標籤終究不是最理想:「而當我們想用質素好一點的進口布料時,由於大陸無論進口或出口也有關稅,除非我們產量很大,和工廠有議價能力,否則做同一件衫,其實跟在外國做的成本相去不遠。試過訂一塊日本布,收多了20%關稅,即畀多了二千幾元。」

沒有「成分證書」 打不入百貨公司

還有一個令人頭痛的難題,無論在深圳還是深水埗的零售或批發布行,均無法提供布料的「成分證書」:「如果你的品牌想打入百貨公司的話,對方會要求你提供一張Cert,去證明你的衣服所使用布料的染色、纖維等成分、可水洗或只能乾洗等等,而這些一般布行是無法提供給你,你需要找真正賣布的公司,否則你在布行買完,還要拿去化驗所做化驗。」

帶動區內布業市場 吸引外國布料公司來港

但假如將來這個所謂的時裝基地,能夠帶動深水埗區的布業市場,說不定便能夠吸引到這些外國布料公司來到香港,在香港低稅制的優勢底下,成功彌補深圳布業市場的不足:「香港始終優勝的地方是,大家仍然講英文,會溝通得好些,可以接單後再轉回大陸生產。」甚至乎將生產線搬回香港﹕「現在偶然也會見到一些衫是Made in HK的,作為一個消費者,Made in HK和Made in China,我會寧願畀貴小小買前者,始終自我感覺也會良好一些。」

本地品牌﹕Ka Wa Key

香港時裝節 像特賣場

鄒家華在理工大學ITC畢業後,到倫敦RCA攻讀時裝設計,並成立個人品牌Ka Wa Key。他喜歡當地成熟的時裝市場,雖然在生產配套方面遠不及香港,但倫敦雲集了當代最舉足輕重的時裝雜誌編輯和記者,品牌不乏宣傳渠道︰「但在香港,以一本ELLE為例,也分開了香港版和中國版,而香港版只照顧香港讀者,宣傳層面很窄。」

去年他的品牌也曾參加上海的LABELHOOD︰「自由度好大,無論是燈光、模特兒、場地設計,也讓品牌自己話事,設計師有絕對自由度去藉着一場presentation來express自己。」相反,他認為香港在會展舉行的時裝節,過分強調「trade show」,有點像特賣場︰「雖然時裝也是一門生意,但說到底也是creative business,講究發揮創意。」

本地品牌﹕The World is Your Oyster

上海時裝周 國內市場櫥窗

本地品牌「The World is Your Oyster」創立於二○一四年,曾勝出連卡佛的「The Next New Campaign」,去年獲雜誌Vogue選為年度「10 Asian Designers to Watch」。獲國際時裝界關注,品牌創立人兼設計師陳景熙(Calvin)和鄞子欣(Joyce)說,他們每逢六月和一月便會跑巴黎時裝周,三月和九月到上海走show:「我們認識的部分其他牌子設計師也是這樣,又或有些只去上海。」

上海時裝周幾乎是整個國內市場的櫥窗,相比起來,由貿發局舉辦「香港時裝節」明顯失色,「我們也沒有去,因為撞期,寧願去外國或上海;香港時裝節比起上海時裝周更耐歷史,但辦了這麼久,似乎也無法像上海般得到各地如此高度關注;在上海,你會感覺到整個地方是有多可能性,對時裝或設計有興趣的年輕人比香港多很多,或者是更加熱中參與,整體感覺更有活力」。

【時裝中心篇】

文//梁仲禮

圖//梁仲禮、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