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看電視學做女人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27日

【明報專訊】做人不易,做女人更難。無綫電視近期播出的小品劇集《BB來了》成為叫好叫座的奇葩,正正因為它將幾個女人——新手媽媽、奶奶和外母、陪月員以及美艷動人單身女的生活和衝突,刻劃得既貼地又啜核,令任何年齡的女性觀眾都瘋狂代入角色當中。無論是初為母親「倒瀉籮蟹」的經歷,與奶奶的你來我往,丈夫不能幫忙的孤獨無助,甚至各門各派的陪月方法,觀眾們都很容易從劇集之中借題發揮,繼而在朋友圈或網上討論區圍爐取暖,連一些未婚女網民也表示看過劇集後「唔敢生仔」。

可能因為沒有生育經驗的關係,我對劇中描述的育兒心得無感,甚至覺得似教育電視(尤其每次劇集結束時,都有一個聲稱資深陪月顧問的鬍鬚佬講解育兒資訊,我懷疑誰家媽媽會請他做陪月員)。同時,為了加強戲劇效果,編劇和演員都似乎樂於放大各個角色的定型(Stereotype)。上一輩的師奶偶像方太說劇集教壞人,但無論網民抑或筆者身邊正懷孕和有孩子的朋友都讚不絕口。製作人員也不諱言劇本參考網上親子討論區,難怪媽媽們感同身受,方太不是XX王國的國民,自然不會明白。岔開一提,無綫又更改跨平台總收視的計算方法,現在連戶外裝置的電視例如銀行、商場等熒幕都計算在內,最高收視的《BB來了》,計來計去也不足30點,但洗腦效果仍然驚人,不能小覷。

單身女子自由意志

看到這裏,或許有讀者會覺得「唓!你未生過仔當然唔明,唔好批評咁多!」我無意冒犯天下所有偉大的母親,所以轉看港台電視的《31看世界——獨女又如何》。以前人們會形容單身女子是「待字閨中」「雲英未嫁」,現在會被貶為「獨女」「剩女」,彷彿單身並不是個人選擇,只是沒有被男人選擇。受訪的幾個單身女子在不同的城市和文化生活,有人多年來尋愛不果,轉戰網上尋找雲端情緣;有人其實自己一個更開心,不想為嫁而嫁;有人甚至志不在得一伴侶,而是得一子女,所以用盡方法做人工受孕。

她們對於尋找另一半的觀點大不同,唯一共通之處,就是對於在世間尋覓愛侶有自由意志,知道Soulmate難求,不想「有愛錯無放過」,縱然還是會寂寞。隨着遲婚甚至不婚成為不少發達社會的大趨勢,有社會學家認為,這與男女兩性對於理想中配偶的落差愈來愈大——男性仍然希望女性作為附庸、為愛犧牲,但現代女性對尋找伴侶的要求提升,亦希望在一段關係之中有更大的自由。最有趣的是節目找來做分析的,既有女權分子,也有仍然認為「女人最大敵人是時間」的男性人類學家,若將他們放在同一個時空,討論或許更有趣。

雖然節目的立論略為偏幫女性,但比起本地製作的那些嘩眾取寵剩女作戰節目實在好得多,至少沒有那些「有樓有高潮」的假台詞。不過我想問問港台,為何這個外購節目,只有說普通話的中國受訪者沒有廣東話配音?這是港台的節目製作政策?抑或有心幫助觀眾融合?

文:梁慧思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