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Ways Of Urbanist Seeing(12)﹕它來自倫敦 當地人讚好 新地圖標示牌 路癡恩物?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29日

【明報專訊】(Ways Of Urbanist Seeing(12))

未必人人有能力或權力改造身處的空間,但人人都有能力改變觀看城市環境的方法。將一種視角帶到城市一隅,就可發現別樣的路線跟風景。

行.尖沙嘴

(九龍公園外至天星碼頭)

運輸署本月在尖沙嘴試行「行人導向標示試驗系統」,在地鐵站A1出口至天星碼頭巴士站旁的一段路設置五塊地圖標示牌,設計一曝光,在網絡上得到不少讚賞,曾在倫敦生活過的朋友都認得標示牌與當地設計一致,紛紛分享被路牌打救的經歷。究竟香港版本是否同樣救得了迷路眾生?我們親身觀察和試用,也問問運輸署工程師如何看大眾反應。

「你在此」標誌在哪裏?

「北是哪邊?」放在地鐵站A1出口對出的一塊標示牌使用率明顯最高,站在牌前找路的遊人一個接一個,一名北京遊客神情疑惑,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在地圖上找不着「你在此」或you are here,再來便是問圖上哪邊是北,我頓時想到,在北京問路時,路人都答「向北走」、「向南走」。像我這樣的一個路癡,眼前的地圖直接不過了,雖然地圖左上角有指向北的標示,但系統不要求用家辨東西,總之目的地若在圖上方,便往前走,在下方就轉身走,如是左右亦同。

來自廣東的女生聽到我轉述北京遊客的困惑,說笑道:「那就對了,我們廣東人正好不分東南西北!」見到海港城在地圖左方,便往左直走了。不過「我在哪」這個問題,不管用家是香港人還是遊客,不少都被這第一關考起,箭嘴加一條橫線,地圖下才有圖例解釋那就是「你在此」的標誌。

設計沿自倫敦Legible London

另一名在倫敦生活過,現已移居香港的波蘭人,一眼就看出標示版的設計沿自倫敦,「這的確十分好用」。運輸署高級工程師(步行城市策劃組)何勁松說,參考悉尼、墨爾本、紐約多地例子,均參照英國Legible London的計劃設立標示系統,故向倫敦方面提出合作,「由他們設計、製造及運到香港,再協助安裝」,倫敦派人到香港實地觀察,運輸署在設計過程亦有提供意見及資料。Legible London由二○○七年開始試行,亦因二○一二倫敦奧運及殘奧促成政府更着力推行這個計劃,至今市內標示已超過一千七百個。英國版比香港版顯得簡潔,香港版中英對照,同樣大小的地圖,文字卻多一倍,何勁松回應「你在此」的問題,以及巴士站等資訊是否可刪走,他說將在試行期間蒐集意見,考慮會否有所增刪。

鼓勵用家規劃有趣路線

他指出標示牌不僅幫到找路的心急人,亦會為好奇的城市探索者顯示有趣的地方,讓他們可計劃各種路線。「後巷的小店也很特別,又如有條專賣韓國食品的Korean street,我們下一步在想能不能加入更多有趣元素。」從尖沙嘴A1出口往海旁走,會在國際廣場(iSQUARE)門外找到「接濟」找路者的第二塊牌,德國遊客不知設計源自倫敦,但同樣欣賞地圖上劃出五分鐘及十五分鐘路程範圍以鼓勵步行的概念,「若只顧低頭看手機認路,就不會抬頭看四周的風景。這塊牌可以幫助行人留意附近有些什麼」。

多少次,拿着手機App在街上左轉右轉,靠圓點「雷達」偵測自己位置的你,因為「雷達」失靈,「企定定喺度」茫然不知所措?何勁松見過用家以手在牌上撥來撥去,以為是電子地圖。我們如何對城市產生安全感?全靠Google map?一名在牌前的荃灣區居民則仍是以老方法為自己定位,她甚至不似其他人先在圖上找「你在此」,而堅持抬頭辨別建築、道路來確認身處何方,才肯把目光放在地圖上找目的地。

劃個25分鐘生活圈跨到紅磡

網民因標示牌的「英倫風」大表喜愛,何勁松說「沒想到,上星期推行前還在驚」,「系統的資料、準確性很重要,而人的perception、接受程度也是重要考慮,但科學上很難量度。」其實地圖怎樣反過來塑造我們對城市的觀感?海旁另一組由文化中心豎立的地圖,用色淡雅,圖案簡約,看着感覺放鬆,也許能令人更願意在這邊慢慢踱步。黃宇軒記起地鐵站地圖也幫過他不少忙,我們下到地底,看見行人在列表找目的地,對應最近是哪個出口,一刻猶如得到光明指引,轉身便走,當行人將對地下世界的理解延展到地上,城市脈絡就變成由A1、C2、E與H出口各點連成的一張網。有時城市又是個時間概念,餓了,想到紅磡站附近的小吃店買串燒賣,以新標示牌的五分鐘距離估計,大概燒賣店是我們此刻的「25分鐘生活圈」吧。

文//曾曉玲

………………………………………

視.Map / Walkability

上回通過各種藝術和遊戲,提出「在城市中步行」,如何在半世紀以來被轉化為非功能性的創意活動。本周我們繼續談步行,但返回原點去思考最功能性的城市步行,視角轉向各種將人「帶到目的地」的指引。在陌生的城市區域、斑駁的街道之間找不着目的地的焦躁,似是快要成為消失的經驗——各種導航Apps在手,誰還敢說自己迷路了?「路癡」是否亦將變成瀕危「物種」?迷路的浪漫,本來在於都市空間的神秘感和不可知,在不是人人會帶地圖上街的年代,覓路總要「靠估」。

覓路不「靠估」 方向感從來?

學者Kevin Lynch在一九六○年寫成的城市研究經典The Image of the City,就特別關注城市的可讀性(legibility),意指決定人們能否好好閱讀一座城市、建立一張腦海地圖(mental map)的空間特質。無論是尋路時「靠估」的難度、或是在城市裏穿梭時對四周的掌控感,也取決於規劃建設形態。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為「路癡」平反:如果空間佈局得宜,認得城市的輪廓,本來不是大問題,所謂「方向感」,實是城市的構造所形塑的。在談方向指引和圖繪(cartographic)城市時,論者也多側重去看人們如何創造屬於自己和小眾的地圖、個人如何使用地圖類型的工具,而忽略了由上而下、主要由官方建立的系統,怎樣大規模地塑造市民和遊客的觀感。除了建築空間,路牌和指引系統,也可通過提供方向感,而為城市的形象定調。

近年更進一步的功能性思考,指向可讀性與方向感跟人們是否願意多步行而捨棄交通工具的關聯。年前關於城市可步行性的國際會議Walk21在香港舉行,從官方到民間都愈加關注如何促進市民選擇步行。有趣是,城市「可步行性」(walkability)總由環環相扣的因素影響,提供方向感的種種物理與虛擬工具,有多大力量可改變人的習慣?這是本周我們邊走邊思考的問題。

文//黃宇軒

………………………………………

【你睇到啲乜?】

如果你看出香港的一點獨特、趣味或美麗,請用手機或相機拍下來,寫一句你眼中睇到啲乜,寄到sunday@mingpao.com。今期讀者陳上城的「三門仔一景」從雲層說到書法,聯想確是看出城市趣味的法門之一。

圖//黃宇軒、運輸署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