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Ways of Urbanist Seeing(13)﹕昨日旺角 今日尖沙嘴 當歌舞團遷徙海旁時

文章日期:2018年08月12日

【明報專訊】(Ways of Urbanist Seeing(13))

未必人人有能力或權力改造身處的空間,但人人都有能力改變觀看城市環境的方法。將一種視角帶到城市一隅,就可發現別樣的路線跟風景。

行.天星碼頭

「不必將音量收細/黃昏的燈色風裏搖曳……Do you wanna dance tonight」,藍與紅與綠的熒光棒隨歌聲在揮動,這個墟冚場面因旺角行人專用區殺街,搬到尖沙嘴天星碼頭。

一眾表演瞬間轉移到另一個空間,城市面貌有否因而遽變?

星期三晚上八時剛過,海旁擠滿人。我們一心來看街頭表演,驟眼以為人群在簇擁歌者,走近見手機鏡頭紛紛向對岸舉高,原來是「幻彩詠香江」。大廈頂層屏幕打出桃紅色心形圖案,往左右擴張、收回,擴張、收回,落力展現都市「動感」。十分鐘後,燈光騷如常落幕,年輕男生早在地上架好器材,立即對着咪打聲招呼,撥弦開唱,這晚的街頭表演上場了。剛散的人潮沒有因他而聚集,循另一道歌聲走,又見深情獻聲的男歌手,不過我們未駐足,因為耳內已聽到碼頭那邊的熾熱氣氛。

走過鐘樓,這邊的油尖旺區議會通告欄旁,電話亭變身半個表演控制室,男扮女聲高歌;那邊巴士站旁大廣告牌前,兩個懷舊金曲女歌手聲疊聲在較勁。他們人氣不及旁邊的舞蹈加魔術表演,但轉頭再看,舞蹈員已停下稍歇,「來來來來跳舞/腳步開始搖動/就不管他人是誰/人生是一場夢」,旁邊歌聲響亮,我們與他提高聲線勉強交談。舞蹈員王先生說:「現在太亂了,表演要再稍等一會。之前不是這樣的,是旺角的大媽過來,以前沒有這樣吵的,大家輪流,我20分鐘、他20分鐘這樣,不會重疊。重疊像什麼樣子?」王先生來自上海,在香港表演已半年,選擇此處,因為「這邊遊客最多」,他亦坦言表演對象是遊客,「平日香港人也不會下班再來」。

席捲遊客區 把香港人帶來

尖沙嘴海旁是香港最著名的遊客區,維港景致、鐘樓地標已成圖騰。如果我們索性以「遊客區」為角度觀看,現在絕對是個奇特時刻。原本這裏平日遊客比本地人更多,然而王先生卻說:「大媽把香港人帶來了。」他形容歌舞團外圍是湊熱鬧的遊客,圈內主要還是以中年漢居多,都是歌手的「忠實粉絲」,「她唱到哪,他們就跟到哪」。即使城市內的人連月如何爭議,當歌舞團像旋風席捲更「名正言順」的遊客區,再添幾多紛亂,都化為過客眼中的助興節目。在碼頭站人潮背後聽歌的惠州女孩,說這邊歌舞團比海濱單人匹馬自彈自唱的歌手感覺專業些;另一對智利遊客以手機對準「春天歌藝社」那一角錄影,女遊客說,沒聽過這類的歌,覺得有趣,男遊客則表示網上資料推介鐘樓,於是來逛一圈。他沒有與我們多討論旺角與尖沙嘴的問題,反問香港是不是跟內地其他城市不同,不管語言還是禮貌上。

音樂結合幻彩詠香江 超強熱點

回到鐘樓對面的海濱,「明日似在遙遠/一切在轉/Do you wanna dance tonight」,「唏!唏!唏!唏!」剛告別西洋菜街的女歌手彭梓嘉儼如在開小型演唱會,整齊的吶喊聲為她助陣,熒光棒之中更見「碼頭女王」燈牌。一名中年漢從旺角聽到尖沙嘴,讚歌者是繼菜街「小龍女」後第二唱得好,另一名男fans搭話:「以前放工都會企喺旺角聽三四個鐘。」一些內地遊客小聲問:這就是彭梓嘉嗎?彭梓嘉在內地「快手直播」平台擁有超過44萬粉絲,她一邊演唱,亦不忘答謝直播中「送禮物」的觀眾。「幻彩詠香江」強勁射燈與音樂所營造旅遊熱點的眩目聲色,在這刻得以延續,明晚八點,一切依舊。

文//曾曉玲

……………………………………………

視.kitsch的趣味

Lonely Planet指南的作者總會教「較懂事的遊客」遠離超級熱門的遊客區,不過在旅遊愈加精緻化的今天,傳統大眾(mass)觀光文化裏最kitsch的部分,又好像成了一種趣味,提醒我們旅遊的意義繁多。

觀光地標 教人忘掉身在何處

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十餘載後變回行車路,近年長踞該地的歌者成了全城焦點,「殺街」之外要「殺表演」的呼聲此起彼落。各種意義上「良莠不齊」的表演該如何規管?是要從聲浪、佔據公共空間的時間、收受金錢、表演質素等方面入手嗎?政府與民間都在摸索定論,引得我注意的,反而是歌者「順理成章」移師至尖沙嘴,立時想,天星碼頭外的地帶,自己避之則吉多年了,正好再去細察一下。

近日前進進劇團的《對倒.時光》書寫旺角,劇中主角提到,明明「旺角地鐵站E出口外body shop等」,早就因瘋狂的人潮而變得不切實際,但無懼世事變改,十多年來香港人還是喜歡約在該處。歌者轉移陣地至天星碼頭外,倒提醒我另一邊廂「五支旗杆下等」,在千禧年後則漸成往事,香港人如今鮮有相約該處。網上老照片討論區剛好有人貼出昔日星光行麥當勞的模樣,網民除了對「等人」有共鳴,也提到那曾是全球最繁忙的「麥記」,等朋友而對方遲到時,到該處打發時間是集體回憶。

倒模活動 巴黎鐵塔都能找到

回歸前後香港經濟結構改變的同時,文化中心到天星到海港城一段的尖沙嘴海旁,轉化出一種「新本質」,那兒不再是前沿的消費和文化空間,而漸成香港最高度(hyper)觀光化的地標,有着所有全球城市和主要旅遊目的地城市皆有、千篇一律和陳腔濫調(cliché)的各種元素。即影即有攝影、人像素描、平庸的紀念品地攤、公式化的表演、明信片檔、旅遊資訊站等,無一或缺。在巴黎鐵塔下或在巴塞隆拿La Rambla上,你都可找到倒模般的活動。全球連鎖店外,城市裏這些「遊客專屬」的活動,最教人忘掉身在何處。

捕捉與擁抱觀光客的媚俗?

英國攝影師Martin Parr著名的作品,就是捕捉觀光客的媚俗,但又幽默地擁抱帶點民粹而開始被唾棄的「笨遊客」。社會學的重要著作《觀光客的凝視》,已出版到3.0,社會學家John Urry的大作分析遊客的期望,如何直接改變了他們的目的地,令得什麼是地方的「真實性」成疑。那些年,一直想,香港地標的「旅客化」,好像沒有以世界典型的形態出現,唯獨尖沙嘴這一小段,讓我想起旅遊時遇上過,急步想離開的觀光地標。這讓我奇想,天星碼頭外這「例外之地」,會否誤打誤撞,順利地消化到旺角的歌者?

文//黃宇軒

……………………………………………

【你睇到啲乜?】

一種看城市的視角,不會只適合一個地方。如果你帶着我們介紹過的視角(或你自己發掘的ways of seeing)到香港其他地方,看出一點獨特、趣味或美麗,請用手機或相機拍下來,寫一句你眼中睇到啲乜,傳到sunday@mingpao.com,今期讀者HW帶我們以幽默眼光欣賞上水景色。

圖//黃宇軒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