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齡擊倒年齡障礙 黃美蘭下半場轉賽道 55歲出戰亞殘運

文章日期:2018年09月29日

【明報專訊】在9月初落幕的2018亞運會,香港獎牌數目達歷屆之冠,一班運動員剛凱旋而歸;另一批健兒又整裝待發,他們是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下稱亞殘運)代表,當中包括年屆55歲的黃美蘭。

自1980年代起投身殘疾人運動,劍擊、籃球、田徑……黃美蘭無一不精。小兒麻痺症使她行動不便,卻沒掩蓋她好動的天性;即使年紀漸長體力下降,但她拒絕為運動生涯畫上句號,再次轉型成為保齡球手,一樣交出亮麗成績。

今屆亞殘運將於10月6日於印尼揭幕,香港103名選手陸續飛往當地,黃美蘭留待下周二隨隊出發,但備戰工夫早在半年前開展,「平時每周訓練3日,每次3小時,近半年每逢星期六都要加操,星期日更是朝十晚五,集中訓練」。

3歲患小兒麻痺症 致行動不便

大戰當前,黃美蘭沒有流露緊張神色,畢竟她已累積了無數大賽經驗:投身保齡球項目前,她是一名田徑運動員,更是遠東及南太平洋殘疾人運動會(亞殘運前身,下稱遠南殘運會)金牌得主。

「可能我喜歡郁動,凡有興趣的運動都會去試。」自言是活躍分子的黃美蘭,偏偏因3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以致行動不便,多年來要使用拐杖出入,「家人說我3歲前能夠正常行走,但我沒印象了。可能因沒有健全時的記憶,我倒不覺得殘疾令我失去了什麼」。

不過在童年,她未有太多機會接觸體育,每周活動限於上學和去教會,基本屬於靜態。轉變出現在中學階段,她報名參加了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現為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的游泳班,「當時純粹想學懂游泳,卻變成一個契機,自此就想接觸更多運動」。

她試過學劍擊、打籃球,還入選了女子籃球隊,「在1982年,香港是遠南殘運會東道主,有人建議我在籃球以外,不如多參加一個項目,我便參加推輪椅比賽,自此對田徑產生興趣」。她先接受徑項訓練,其後轉練擲項,2006年遠赴馬來西亞參加遠南殘運會,便奪得擲鐵餅的金牌。 

年紀大欠爆炸力 棄田徑轉打保齡

田徑生涯走得順利,但在踏入人生下半場之際,黃美蘭選擇再迎接新挑戰。一同去馬來西亞的,還有保齡球殘疾人運動員和教練,「閒談間,我問到保齡球有沒有輪椅組訓練,保齡球隊教練當時說只有視障人士組別,但回港後可以考慮增設」。結果輪椅組訓練真的成了事,黃美蘭順理成章參與其中。 

坐着輪椅打保齡球,原來有不少講究的地方,「例如裝備上,跟平時的輪椅不同,我要加一塊木板在座位上,否則身體容易墮下及搖擺,影響出球穩定度」。出球要用的力度也不小,所以一去到訓練場,舉手、轉手、扭腰等熱身動作要做足,確保有足夠力度及不會受傷。

由零開始學打保齡球,一直敢於嘗試的黃美蘭直言,一學就喜歡上,「保齡球帶給我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快樂,見到自己打中10個瓶,誰都會覺得興奮吧!有了快樂才有動力,而不是被迫練習」。起初練習不太頻密,她還能兼顧田徑項目,後來她入選了保齡球代表隊,便決定放棄田徑,「主因是田徑對體能要求較高,即使擲項都講求爆炸力」。

年紀大了,體能的確會倒退,跟黃美蘭同期的殘疾人運動員,大多數已退下火線,「1980年代一同起步的人,好像只剩下兩個仍參加體育訓練,都是打乒乓球的」。年紀增長,體力下降,她沒有否定現實,反而果斷轉型,「不會不捨得田徑,就算是健全的飛人,跑了10年都要退下來!我預計到會被年輕人追上,又有轉打保齡球的良機,自然要把握了」。

轉型,少不免遇到困難,黃美蘭笑言,打了約10年保齡球,教練至今都覺得其姿勢不夠完美,「我也自問有些動作做不好,例如手搖動的速度不足,球速便不高」,於是她加緊操練,尤其針對體能,「道理很簡單,普通人讀書成績不好,唯有將勤補拙,殘疾或者年紀大的人都一樣,要靠努力,沒有捷徑可言」。

另一個難關在於怯場,經驗豐富如她,挑戰新項目時也會忐忑不安,「如果當日要比賽,早上的胃口會差一點,去到球道又不停想東想西」。要克服這種情緒,沒有特別方法,只能累積經驗,「比賽經驗對一個運動員很重要,適應了就不易怯場,又可以見到其他人的水平,了解自身的優劣」。

記憶猶新是7年前的台灣之旅,首次參加海外保齡球賽事,令她大開眼界,「我沒有想要得到名次,更開心的是跟當地選手交流,看他們現場如何放置輪椅,又會交流打球的心得」。她不諱言,在裝備、姿勢等方面,香港的教練都有給予指導,但始終是健全人士,「就算他體驗坐輪椅,設身處地去想我們的需要,難免忽略一些細節,這時選手之間的分享就很有用」。

愈退化愈需勤動保活力

黃美蘭現時擔任文職工作,白天上班,夜晚受訓。在毋須訓練的晚上,她會坐着輪椅,在戶外走大約5至7公里,「一來練氣,二來強化骨骼,殘疾人士身體倒退得快一點,要設法加強身體機能」。

這個道理也能套用到長者身上,以運動強身健體,背後更代表了積極的心態,「有老人家因行動不便而減少郁動,很快由拿拐杖變成坐輪椅,再變成坐電動輪椅,其實應該抱相反的態度,愈有退化迹象就愈要動,盡力保持活動能力。5公里太劇烈的話,便由1公里起步」。

對同齡甚至更年長人士,黃美蘭鼓勵他們不要「收埋自己」,「你看我,有沒有因殘疾或年紀大而不開心?我很有阿Q精神,如果不是殘疾,我未必參加到亞運和奧運」。在她眼中,不論年紀和身體如何,都可以抱樂觀心境。「我行路是比較差,但能上學,能上班,有家庭,看到自己擁有的東西,又怎會覺得缺乏呢?」 

文:李樂嘉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