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洲夾萬屋 藏走私秘密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09日

【明報專訊】提到東平洲,可能大家只會想到島上的奇特石景。很難想像,現時居民不多的東平洲,在上世紀最高峰時曾住有二千多人。這個位於香港最東北的島嶼,島上滿佈廢棄建築,只要細心留意,可發現它們的結構非常特別,當中有高度設防的村屋,亦有廢屋完全沒有門窗,原來都跟小島的地理位置有關……

東平洲除了奇岩怪石,有趣的建築可真不少,頁岩小屋、大型教堂、專門貯水的水屋、核災避難中心、天池、井底相通的水井、雷達站、廟宇,還有曾用作收藏走私物品的夾萬屋和電油缸。

從馬料水乘船抵達東平洲後,大家就要決定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如果要看島上的廢棄建築物,左右是兩個不同世界。我們先向左,沿阿媽灣南行吧。

向海小屋 非一般設防

首先會遇到幾條廢村,其中沙頭村有幾座面向大海的兩層石屋,建築別致,但已經倒塌了。這幾間屋的特色是有樓梯和斜台面向大海,設計很明顯是為方便上落貨物。再細心觀察這些屋的門口,竟然裝有雙重鐵門,窗口更加裝了鐵枝,看上去簡直就像一個大夾萬。讀者可以猜想為何會有這種設計?難道從前的東平洲有很多寶藏?

東平洲位置偏遠,但在不同時期,都有與時代緊緊相扣的重要地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東平洲扮演着抗日人士的調動中途站,當年國民政府的陳策將軍就是經東平洲轉回內地。韓戰期間,多國對共產政府實施禁運,東平洲成了走私客轉運物資到內地的據點。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當地很多房子被改建為走私倉庫,加裝高度防護設施,以守護內裏的貨物。其實高度設防的不止房子,大家不妨細心留意,很多村屋前都設有一個大型的石屎水箱,走私生意興旺時,這些水箱都改用來盛載汽油,因此水箱上都會加上鐵鎖防偷。

到了七八十年代,東平洲又變成偷渡客的中轉站。所以說,來東平洲絕不止觀石景那麼簡單,還可從廢墟中看到香港的歷史足迹。

「天池」秘景 動植物天堂

在沙頭村和洲頭村,同樣建有上文提及的水屋。這一帶還有另外一處勝景,就是全島最大的水塘,即遊人口中的「天池」,奇怪的是村民是不會使用這些水。天池很美,嫩綠的水色配合對岸的倒影,是絕美的風景構圖。由於植物不斷生長阻擋了視線,很多遊人經過了天池也不知道,但這可能是一件好事,沒有被人類打擾的天池,已經成為一處動植物的生態天堂。

無門窗水屋 名副其實「廢」

原路回到碼頭,今次沿岸邊北上,就在碼頭不遠的大塘村和陳屋附近的叢林中,隱藏了島上最大型的建築物──耶穌聖心小堂。雖名小堂,其實很大間。這教堂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興建,但在七十年代停止運作,真正使用的時間並不長。教堂屋頂的十字架和裏面的聖壇仍然完好,只是天花崩坍了。這教堂見證了天主教會在香港東北地區的發展歷史,由有大量村民需要服務,到村民逐漸遷走,教堂亦只運作十多年便荒廢了。

離開教堂經過最熱鬧的大塘村士多食店,很快就來到孤寂的陳屋,破落的村屋已經快和大自然融合了。越過陳屋,再依小路走就可到達警崗,要留意警崗之內放有一門小型大炮,勿走漏眼!

如果放膽沿着警崗旁邊長滿草的小路前進,很快就會遇上一間神秘的大型建築物,奇怪的是這座有兩行金字頂的建築物,沒有門也沒有窗,怪神秘的。原來這是一間專門用來貯水的「水屋」,島上沒有自來水供應,村民到目前為止都在使用井水。有了水屋,本來是好事,最後廢棄不用,原因是水屋的屋頂用了石棉瓦建造,怎可以用?水屋已經沒水,又有石棉,政府又不拆,可以感受得到村民有多麼不滿吧。這三間分佈在洲頭、洲尾及警崗的水屋,真是名副其實的「廢屋」。

怪井有樓梯 孖井底相通

返到岸邊繼續向北方走就是洲尾村,海邊的村屋以前曾成為電影的拍攝場景,牆上還留有「佳樂青年旅舍」的字樣。不過這間村屋除了外牆,屋內都塌了。要欣賞洲尾村,一定要再依小路入山,途中會遇見東平洲的一個怪井,這個井有兩個大井口,其中一個還有樓梯向下行,可經井底通往另一個井。這種別出心裁的設計,有機會大家要來鑑賞一下,不過井底黑暗,樓梯亦較濕滑,最好帶備頭燈照向井底欣賞就好。

洲尾村本來是一條大村,所有屋現在都塌了,但仍然可見村落的佈局。這一帶的廢屋和樹木結合得近乎完美,當中有一棵超大巨樹就是穿過屋頂生長上去。這條被遺忘的廢村絕對是拍攝取景的好地方,而在這附近還有另一廢村叫鄒屋,又是一處迷失的世界。

東平洲的廢棄建築帶引大家回顧了一段香港的另類發展歷史,誰說廢墟沒有價值?

文:劉李林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專題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