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Ways of Urbanist Seeing(22):最老公屋邨之一 在西環邨走廊看海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14日

【明報專訊】行‧西環邨 / 文//曾曉玲

在公眾心目中,「這裏像個迷宮。」走上西環邨南苑台,鄧婉雯(Tiffany)這樣形容她身處那高低錯落、座座相扣的老屋邨。她是iDiscover項目經理,正參與着手繪製堅尼地城社區地圖的工作,聽了許多住戶的故事,「從前他們會在走廊舉行單車比賽。」有人說西環邨是公屋豪宅,特首讀《施政報告》時說最緊張房屋問題,但邨民卻相信,此處一旦重建,會變成他們再也住不起的真.豪宅。這屋邨奢侈的不是海景,而是政府保障人民擁有美好生活環境的初心。

南苑台、中苑台、北苑台、西苑台相連,不到地下便可穿梭其中,旁邊獨立一座東苑台,西環邨樓宇名稱簡潔不失文雅。距離堅尼地城站約五分鐘路程,乘電梯到西苑台九樓,一出電梯向左望,我們都舒暢呼一口氣﹕無盡藍海,遠眺是青馬大橋,管你住豪宅「泓都」還是這個公屋邨,坐擁的是同一片海。住樓上的嚴同學是中六生,「00後」的他不知道西環邨是香港最老的屋邨之一,一九五八年入伙,是房委會前身「屋宇建設委員會」在一九五四年成立後興建的第二個廉租屋邨(第一個是已清拆的北角邨)。但嚴同學知道,他家面山,陽台向海,「公屋來講算幾好」。

井字形 互見四邊鄰舍門口

走廊這頭看海景,兩步繞到另一面又見山景。單邊住宅沒有門對門,前房屋署長廖本懷曾分享規劃公屋的理念,介紹井字形的設計讓居民可互見四邊鄰舍門口,具保安功能。而西環邨幾座樓圍成一圈,中央是公共空間,有居民形容像四合院,格局與井字形相類,不過顯得更開揚。從西苑台遙看毗鄰北苑台及中苑台:一個伯伯從轉角樓梯口踱到家門前,一手拎着紅膠袋,另一隻手掏鑰匙;幾層樓之上有個婦人關上大門,走兩步遇到鄰居打聲招呼然後錯開;俯視樓下公園,運動設施坐了兩個老人家,一人雙手握扶把轉動,一人腳踩轉輪像原地踏單車,頗有種默契……一組組流動的生活場景,像微縮模型製成的動畫般悅目。

深入西苑台走廊盡處,已貼近山坡,連續四層都各有一個延伸出去的平台,高至低依山勢斜落,一級比一級突出,宛如歌劇院的華麗包廂。平台面對一幅牆,我們奇想,如果在牆上投映一部電影,居民步出家門到各層平台,就可欣賞得到。平台與長樓梯的層次無疑是西環邨最讓人着迷之處,樓宇高度也非劃一,減輕建築聚集的封閉感覺。屋邨設計者是英國註冊建築師T. S. C. Feltham,曾任工務局總建築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港督粉嶺別墅(現稱行政長官別墅)也出自他的手筆。據《漫遊港島離島屋邨》所載資料,當年西環邨為節省成本,沒有選擇將山坡削平,而是依地形興建,638個單位造價894萬。

長樓梯 好睇唔好住

陡長樓梯看着漂亮,不過住在中苑台的文太說,昔日年輕的居民今天都上了年紀,出入屋邨不爬長樓梯,也要電梯駁電梯,她住的一層電梯更是到不了,每次回家都要從上層落一層樓梯,「住在高層的老人家仲陰功。」屋內破爛不堪,她怕了滲水,都不敢用鐵架牀。踏出走廊,環視這屋邨一眼,她說盼着重建可以搬走,「環境是一流的,這裏拆了,會建個什麼山莊吧。」她指一指眼前中央休憩空間,想像將來密麻麻擠滿一排排豪宅。「我們伙數不是很多,重新安置很易,政府一聲令下,重建西環邨容乜易?但難在要向公眾交代作什麼用途。你知道北角邨嗎?終於又咪賣畀地產商。」

……………………………………………

視‧Estate 屋邨 / 文//黃宇軒

近年在不少城市都有「重看」和「再思」屋邨的熱潮,estate這個英文字原本有多重意思,中文「屋邨」本來也不一定解作公共房屋,但隨着「屋邨」意指「公屋」深入民心,今天estate的文化研究熱,已指向新自由主義誕生前和冷戰結束前,上世紀各地出現過的公屋奇葩。

屋邨 現世烏托邦

將公共屋邨視作城市漫遊和空間觀察的目的地,當然不新鮮。在書店裏,我們不難找到屋邨散步指南,網上的公共屋邨圖片集亦甚受歡迎。不過,如果公屋要抽離日常,被視為「細看」的對象,尤其那些被清拆重建的舊邨,多被視為感受人情味、「昔日時光」和懷舊的場所。

但在關於estate的文化研究中,人們指出潛藏在許多公共房屋計劃的,不是過去,而是到今還指向未來的烏托邦精神。特別是現代主義和粗野主義的公屋邨,更會被視為一個城市裏最迷人的建築和目的地。早前法國攝影師Laurent Kronental一輯名為「記憶的未來」的照片,捕捉到巴黎東郊像異域般、被人遺忘但美得難以置信的戰後Grands Ensembles公屋建築,攝影師受訪時,也多番用到烏托邦一詞來形容。看過照片的人都無法不感嘆,那該是巴黎首屈一指的景點!十年前,柏林現代住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亦指出它們反映的是威瑪共和國造就柏林有過政治、社會和文化而言最進步(progressive)的歲月。

建築上終極平等及公共神韻

我最先接觸到這種角度重看屋邨,標榜它們建築上的無比優越和意識形態上的終極平等及公共神韻(ethos),是源於一齣2010年拍成的紀錄片Utopia London,然後開始尋找讓我震撼無比、作為「現世烏托邦」的屋邨。特別是倫敦西北的Alexandra Road,近年被主流電影Kingsman用作場景之餘,建築師Neave Brown在1968年建成該屋邨後不被明白、受盡批評以至要自我放逐,終在今年初逝世前獲建築界RIBA金獎的最高肯定。那遲來的肯定也提醒我們:重新細看自己城市在戰後數十年建成的公屋邨,不少都是現世的烏托邦。因着iDiscover策劃的「西環邨展覽」,我們從香港其中一個現存最舊的屋邨開始看。

……………………………………………

西環邨大特寫

專門在亞洲各地製作文化與社區地圖的iDiscover,正製作堅尼地城地圖,因此與特別在西環邨作社區營造的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合作,策劃有關西環邨的展覽。將在11月展出插畫家貓珊所繪的堅尼地城地圖,伴隨地圖而來是街坊親述的故事。iDiscover現正為地圖製作眾籌:bit.ly/spark-idiscover-ktown

「西環邨展覽」

展期: 即日至10月30日

地點: 堅彌地城新海旁5A五福大廈1號地舖Little Creatures(消防局旁)

圖 // 黃宇軒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