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耆」想 相處雙贏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許多人覺得長者難以相處,容易發脾氣、故意找麻煩、頑固、不聽意見……事實上,他們這些表現,大部分原因是身體老化引起的生理及心理變化所致。但一般人對這些變化不了解,因而對長者產生誤會與偏見,家人煩心,老人家又不開心。如果學會解讀長者的行為,能讓相處和溝通更順利,絕對是雙贏之局。

未來20年,香港人口將持續老化,家中親人也會漸漸變老,與長者相處,是每個人也要學習的課題。香港中文大學梁顯利老年學及老人病學研究教授、老年學研究所長胡令芳表示,「長者對於身體的一些變化,難以開口,家人又不了解,誤會往往因此而起。如家人認識上了年紀的人的身體有何變化,加上觀察長者反應,解讀他們的行為,有助和他們溝通,維繫彼此關係。」

行為一:假裝沒聽見?!

友人奶奶偏好甜食,抱怨每次問奶奶近來吃過什麼甜食,或叮嚀她少吃一點,對方都沒甚反應,她認為奶奶不喜歡她。

胡令芳解釋,長者有時對別人的說話沒反應,不是假裝沒聽見,而是聽不清楚。

長者聽力衰退,通常是偵測高頻聲音的細胞最早出現問題,未必能聽清楚高調聲音,如孩子和年輕女性的說話。此外,有時長者聽到說話後未能及時反應過來,胡令芳表示,「他們不一定是聽不見,而是因為大腦處理資訊速度較慢,未能即時作出反應」。

小聲跟長者說話,他們聽不見,提高聲線,他們又覺得吵耳。長者除了對音調高的聲音聽不清楚,還會因為內耳退化,當音量超過閾值(臨界值),會突然覺得很大聲,難以忍受。「傳統助聽器會將所有聲音放大,很多長者不喜歡佩戴。使用Pocket talker(袋裝傳話器)便沒有這個問題,耳機連接咪高峰,只要對着咪高峰說話,老人家會聽得清楚。」

應對方法:寧靜環境慢慢說

胡令芳建議應選擇在寧靜環境,面對面跟長者說話,談話時放慢速度。

行為二:食量少得令人擔心

長者是為了健康才減少食量、多菜少肉嗎?其實很多長者是因為其他原因避開進食肉類,例如上下顎和牙齒不如過去般健康,咀嚼肉類很費勁;至於吃得少,胡令芳稱有不同因素影響:

1. 心情不佳沒胃口:長者很多時獨自吃飯,加上飯餸單調乏味,心情不佳而影響胃口。

2. 揀飲擇食:他們過分在意一些健康資訊而變得揀飲擇食,導致身體愈來愈瘦弱。

3. 家人過分管束:家人限制長者飲食,「時常督促他們不能吃太甜,否則會患糖尿病,也不能吃太鹹,否則會血壓高。過於限制飲食,會使他們很多食物也不敢吃,最終營養不良」。

4. 嗅覺及味覺退化:覺得家人煮的飯餸淡而無味,所以吃得少。

應對方法:共同進餐 不過分管束

胡令芳認為,「長者吃得開心與否,以及有否攝取均衡營養,同樣對維持健康十分重要。其實,即使糖尿病患者,久不久才吃一餐甜食,不會有太大影響,不應過分管束」。多邀請長者共同進餐,有助刺激他們食慾。煮餸時,可多用天然調味料如蒜、薑及香草等提升味道。

行為三:常懷疑錢被偷

認知障礙症早期患者常出現妄想徵狀,對外界刺激產生高度警覺,常覺得自己的錢、珠寶被人偷走,由於他們無法理解是自己記憶力衰退,因此懷疑他人偷竊。

應對方法:避免爭論 一起尋找失物

胡令芳說:「假如長者聲稱不見了100元,指控家傭偷竊,家人可跟他門一起在家尋找,然後假裝找到,『吖!找到了,原來在沙發處』,以這樣方法平息風波。有時對待老人家要像『𧨾細路』,多給耐性。」

耆康會懷熙葵涌長者地區中心服務督導黎秀和表示,「有些長者性格多疑,忘記物品放在哪裏,會懷疑是別人偷他的東西。這時候,應避免和長者爭論,可和他一起尋找,回想經過的地方,協助他尋回失物」。

行為四:無記性 重複同一番說話

跟長者說話,如果他隔一會便記不起內容,胡令芳認為可能是患認知障礙症的先兆。「面對長者無記性,家人應保持平常心,減少發忟憎,否則老人家會覺得你在罵他,繼而大家嘈交,或令長者不開心。」

有些長者會重複說同一件事,尤其是以前的生活,使家人感到煩厭。有沒有方法避免他重複說同一番話?胡令芳認為沒有必要,「很多人希望改變長者,家人應要調整心態,不要覺得長者煩,反而要鼓勵他們多說一點,談談開心的回憶,運動大腦,如果他們不說話會更糟糕」。

應對方法:掛日曆提醒 多運動增記憶力

針對長者記憶力衰退,胡令芳建議在長者家中掛一個大日曆,在日曆寫上他要做的事情,長者每次經過也會看到;或送他記事簿,讓他習慣每朝看看要做的事情。鼓勵長者多做運動,運動能增加腦部血流量,讓腦神經獲得充分氧氣與葡萄糖,提升記憶力。

文:李佩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好生活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