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以幽默「治」學障女兒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23日

【明報專訊】英國樂隊The La's 1990年單曲There She Goes可謂紅足二十多年,先是被Sixpence None the Richer 在99年改編而再度廣泛傳播,原曲本身亦一直長駐世界各地電台常播的單曲名單,至今不少有關90年代的電影電視仍愛用此曲,今年BBC Four的最新同名喜劇亦用這歌為主題曲。

今時今日的香港網民應會形容There She Goes為洗腦神曲。這曲屬結構簡單的流行曲,歌詞簡單,重複又重複,但勝在言簡意賅,所以樂迷對歌詞一向有不同解法。有人覺得是情歌一首,有人則視為形容服用藥物後的亢奮狀態。這同名電視劇則更進一步,用此曲襯托劇中有嚴重學習障礙的女生Rosie一次又一次在家中搞破壞,令家人每每哭笑不得。「There She goes, there she goes again...」其實正正就是她的狀况。

此劇講述一個年輕家庭與他們有學習障礙的細女Rosie的關係。Rosie不同一般其他有缺陷的小孩,她還在其母親Emily的肚時,醫院查不出她有任何問題;她出世後,醫院到親友還是不知道亦不認為她有任何問題,唯獨身為母親的Emily深知女兒就是不一樣。她記得她大仔剛出生時的情况,相較之下她什麼也做不到,不懂笑,就連吃也有問題。

全世界——包括Rosie的父親Simon——都認為母親Emily諗得太多,產後抑鬱。在育嬰活動中,其他母親及導師覺得她是個失敗母親,不懂怎樣教女。結果Emily每天就像與世界為敵,幾乎被逼瘋。本身職業是研究人員的她,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將Rosie的所有行為及發育狀况一一記錄,然後匯報醫院。輾輾轉轉,最後醫院雖然找不出Rosie的實際問題,但總算確認她的狀况屬罕見的染色體出錯,只會有一歲到歲半兒童的智商。

靈感源自創作人真實經歷

Rosie不止缺乏基本說話能力,她更常發脾氣,極難應付,是家庭的破壞王。她的父母唯有以幽默來應對,以不同創意方法來「治」她。此劇內容雖然沉重,但卻是一套充滿正面調子的幽默喜劇。加上飾演父母的Jessica Hynes及David Tennant的出色演出,令此劇更動人,更覺真實。

當然,有血有肉,主要還是因為劇中所有情節其實都是根據創作人Shaun Pye的真實經驗而創作︰他就是現實生活中Rosie的父親。他曾在訪問表示他在facebook一直有分享他與妻子以及他女兒所做所說。他朋友認為這些內容都很好很具原創性,指出他們沒有看過故事是從這個角度寫有關有缺陷兒女的家庭。所以就算最初他認為這故事不適合被寫成喜劇,最終還是成功創作出這劇。

因此,有別一般煽情故事,此劇不歌頌母愛或父愛,着筆寫的是父母在此艱難情况下的脆弱心理狀况,問了很多很現實,有關人性及生存意義的問題。最初母親Emily難以接受Rosie的缺陷,擔心自己可能永遠也無法愛上這個什麼都做不到的女兒,只視她為折磨。另一邊廂父親Simon則以工作為藉口常常在酒吧逃避,但同時間他卻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無論如何他都會一樣愛Rosie。

在醫學幾乎能預防所有有缺陷嬰兒出生的年代,There She Goes的出現正好提醒我們不幸的家庭其實仍然存在,我們別要被社會表面的風光而蒙蔽視野,忘記對不幸的人的關懷。

文:陳Damon(chandamon.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