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物生活誌:修建藝文空間 貼地開放各種可能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3日

【明報專訊】「修物生活誌」由去年中介紹一個關於幾名師傅的展覽開始,在這一年半的日子裏,先後寫過不同物件的維修,再由物件推而廣之,談到個人修養甚至城市發展;可見「修」字其實不單是用在物件上,更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來到最後一期,容許筆者自私一點,寫寫自己創辦的複合藝文空間,怎樣成為了舊社區的一道新風景,也順道探討一下自主藝文空間的重要。

連結人和事 不止文青流連之地 

藝文空間,除了展覽、表演場地和藝術家工作室外,書店、戲院、唱片店、咖啡店、甚至餐廳、酒吧等,只要其運作上涉及藝術文化活動,廣義而言亦可納入藝文空間。被戲稱為香港人後花園的台灣或日本,大大小小的藝文空間,感覺總是特別對味,而且概念創新,例如每周只賣一本書的策展書店、一幢舊屋改造成複合型場地等。在香港,雖然租金昂貴,且文化氣息相對不及,然而過去十多二十年,無論在創作人聚集的酒吧搞展覽、樓上書店辦交流活動、工廈的live house、甚至一人經營日間是理髮店晚上是爵士樂的酒吧、文化形態的青年旅館……即使因各種理由,有些結業,有些困難地撐下去,儘管如此,香港其實並不缺乏對藝文空間的想像和開拓者。

「合舍」(Form Society)是小弟去年中創辦的小型複合藝文空間,位於深水埗大南街地舖,創辦的機緣巧合過程已有不少媒體寫過,這裏不贅,主要想分享一下當初構思與實踐下來的經驗。首先所謂「複合」,就像香港茶餐廳那樣什麼都有,也是合舍的精神,因在這世代無論做什麼事,跨界連結產生更大的力量和效果都是相當重要,故展覽、工作坊、分享會、書店,到band show、電影放映等,過去都辦過。地舖的魅力就是每天都能隨機地接觸到不同背景的人,我和同事亦會主動與路過者閒聊,介紹和邀請他們入內逛逛。深水埗本來就是地攤和二手物品集中地,因此首年合舍每月都舉辦關於維修的活動,邀請不同師傅來分享、提供維修服務或舉辦工作坊,打破了藝文場地就是小眾文青流連的慣例,由街坊、路過者,到外國遊客、退休人士、一家大細都成了連結的對象。

豐富街道肌理 活化區內老行業

合舍位於太子和深水埗中間的一小段大南街,距離兩個地鐵站約十分鐘腳程,本來是拉鏈、鈕扣和皮革批發等集中地,以往主要是相關業者才會蹓躂,租金相對不算誇張。早幾年因皮革手作之風流行,大南街開始相繼出現新型皮革店,由門面到提供產品和服務,都變得年輕化,然後陸續出現手工皂工作室和朋友開設的Fabrication Café(即提供maker器材如Laser cut或3D printer使用的café),街道氛圍漸有改變。而合舍則帶來貼近大眾的藝術文化活動,及後陸續有朋友到附近開設選物店、陶藝工作室、設計展覽空間等,豐富了街道的肌理,加上媒體主動來訪及報道,大南街一帶漸漸成為周六日大家會來走走的地方。這種非由上而下規劃式的轉變,是來自創意界別朋友不約而同走在一起而產生,正好在舊社區中找到縫隙實踐心中所想,亦填補了原本街道行業老化的現象,相較現時地產霸權發展模式,更是彌足珍貴。

自主空間 抵抗「紅線」

香港的藝文空間,除了屬傳統政府場地的藝術館、博物館之類,近幾年在炮台山油街的藝術推廣辦事處場地——「油街實現」是較開放的實驗性場地。成立已久的土瓜灣牛棚藝術村,由不同藝術家或藝團租用,多年來自由度都相對較大,但畢竟以上都是政府土地。面對回歸以來愈來愈明顯的所謂「紅線」,實無法不使圈內人顧慮,加上早前內地異見藝術家的巴丟草和作家馬建,分別來港舉辦展覽和講座時遇到阻力,藝術家巴丟草稱受到中國當局威脅而不得不取消展覽,而馬建原定在大館舉行的講座,大館出爾反爾後再道歉並如期舉行,還有同屬政府物業,先後租予民間組織營運活化廳和碧波押的上海街地舖,近日又傳出因突然才顧慮到的牌照問題,而有機會不續予團體申請使用,可見民間若欠缺一類不倚賴政府和資助的藝文空間,官方或資助方一聲令下,任何被視為敏感的活動都會被禁,缺乏自主話語權的空間,還怎能苟延殘喘?

暫別與感謝

修物生活誌和大家暫別,謝謝各位讀者,希望稍後能在新的專欄再分享值得我們認識和思考的事情。

作者簡介:王天仁,中大藝術系畢業,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十多年,近年多主持到校工作坊及以文字分享,最新挑戰是以臨街地舖自資經營複合藝文創意空間——合舍。

www.facebook.com/FormSocietyHK

文//天仁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專欄名稱:修物生活誌 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