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有選擇 擺脫「習得性無助」(9-15歲)

文章日期:2017年11月14日

【明報專訊】問:兒子念中三,每次溫習時都表現得非常抗拒,甚至說「讀書根本冇用」!無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好成績。他在初中時還會在學業以外的地方表現積極,例如參加足球隊、班級服務生等,但最近一年,他對所有東西都不感興趣。作為媽媽的我,感到非常困惑,到底為什麼他會突然變成這樣?

答:這是在學校環境裏很常見現象,我亦非常理解作為父母的困惑。但我想告訴家長,其實你兒子正在經歷着父母無法理解的無助感。不如先聽聽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認定無希望 致自暴自棄

1960年代,美國知名學者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做過一系列的狗隻行為研究,他把狗關進一個籠子裏,只要鐘聲一響就施以電擊,狗無法逃脫,只能在籠裏四處亂跳和哀叫;經過多次電擊後,他把籠門打開,當鐘聲再響時,狗不但沒有逃跑,而且在電擊未出現前就倒地哀嚎並且渾身顫抖。

我們或會問,為什麼狗連簡單的逃跑都做不到,明明出路就在眼前?原來在前幾次實驗中,狗已經認定到逃跑沒有用,只能絕望的等待即將到來的苦難。實驗組的狗甚至出現了憂鬱症的徵狀,這個現象被稱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家長可以想想,子女學習乏力是否和「習得性無助」有關?他們是否覺察到自己不可能達到特定的目標,或發現沒有成功的可能時,就採取一種自暴自棄的行動?家長又曾否有「只要你肯,其實只需一步就可走出困境」的偏見?這句說話對於「習得性無助者」毫無幫助。

片面鼓勵 毫無幫助

那應該如何改善「習得性無助」?塞利格曼提出一套方法。另一個實驗組,狗所經歷的條件和第一組一樣,唯一不同是多了一個「按鈕」,只要在合適時間按下,電擊就可以停止。及後實驗同樣會將門打開,而這組別的狗會逃跑了。塞利格曼指出要人擺脫「習得性無助」感,就要在生活中為自己設立「按鈕」,亦即「選擇」。當遇到困難時,如果我們感到自己有選擇,我們就會好像第二組狗,努力令自己離開困境。

你兒子若在學習上出現「習得性無助」感,那我們應該在生活的細節中都讓他感到「有選擇」,例如可以問他﹕「想學些什麼?媽媽支持你的選擇,可以去試試。」「如果想補習,不如你自己選補哪一科和去哪兒補。」雖然,孩子現在所作的選擇可能跟爸媽的期望有出入,但要緊記我們需要他自己努力離開困境。過程中他亦會感到高興,因為他選擇了自己想走的路。

資料提供:洪霓(輔導心理學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6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