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難題﹕常識科內容太多教不完? 專家:課程可靈活設計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09日

【明報專訊】教局課時準則:約每周5節

身兼課程發展議會小學常識科專責委員會主席、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校長李美嫦(圖)表示,委員會是按教育局預先設定的課時準則去設計和優化課程內容,若學校常識科課時不足,的確有可能出現「教不完」的情况。「教育局建議常識科的學習時間佔總課時12至15%,每個學習階段(3年)理應合共有285至356小時,換句話說,假設學校以35分鐘至40分鐘為一節的話,每星期便要有5節常識課,但如果學校沒有遵從,無疑是應付不到這麼多課程內容的。」

事實性學材可自學

有指常識科涉獵的範疇太廣泛,李美嫦解釋,由於此科是整合了當年「社、科、健」三科的學習元素,因此內容肯定有相當「分量」,但她強調,每個單元都有核心學習點和輔助學習點,教師在共同備課時,應有足夠的專業判斷,決定哪些學材屬於事實性的資料,可交由學生回家自學,哪些學材需要在課堂上作深入討論,「常識科的課程框架很靈活的,我們從來沒有硬性規定老師一定要花多少時間在那六大學習範疇上,每間學校可按着自身的發展步伐去設計每個範疇的課時」。

她以該校為例,小三其中一個單元是「我們的社區」,教師投放較多課時讓學生認識沙田區的特色,包括廟宇的由來、沙田房屋發展等,由於在第一個學習階段,學生已有深入研習,所以在第二個學習階段,牽涉社區建設等課題時,教師便不會着墨太多,以騰出更多時間教授其他主題。

談到常識科的考評方式,李美嫦說,即使是涉及較多事實性、資料性的人文學科課題,他們也從不鼓勵教師以死記硬背的方式考核學生,因為產生不到學習效能,「想學生認識交通與人的生活扣連,用不着叫學生背熟香港有多少條鐵路線,反而可以引導他們思考︰『究竟鐵路交通對社會發展有何幫助?』甚至是,『美國為何沒有興建高鐵呢?』試卷的題型,應該以考核學生能否發展到解難能力、多角度的思維技巧為目的;若然學校仍以背誦式的試題為主,我只能說,他們未能與時並進」。

◆教授:忽略基本概念 學生難免死背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趙永佳指出,經檢討後的常識科課程,框架進一步擴闊,教育局雖說學校可根據校情和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自行設計教學主題並調節內容,但在局方視學壓力下,大多數前線教師寧可把指引所列的都教一遍,以防剪裁重點出錯而惹來詬病。「我小兒子當年的小學常識科也沒有校本課程,只依教科書的內容去教,對小學生來說,實在太多東西要學了。」

他表示,現今常識科的最大問題,是過分強調知識內容和資料,反而忽略基本概念,「舉例,當學生連工業的概念都未掌握得好時,便要考他香港工業為何北移,小朋友除了死記硬背課本資料之外,是沒有其他辦法應付的 」。

考評方面,趙永佳亦認為常識科的考試模式不理想,高小以填充題為主,而且一般都不「供詞」,這只會評測到學生的記憶力或語文能力,而不是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同學往往就像在溫習默書一樣,背誦課文,記熟一大堆生字怎寫,意思不大」。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71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