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篇﹕為何狗諺語 大多是貶意?

文章日期:2018年02月13日

【明報專訊】狗的形象忠心又可愛,但狗有關的諺語:打落水狗、狗屁不通、狗口長不出象牙……怎麼大多都是負面意思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張錦少表示,在古代中國,狗的聲名毁譽參半,而且愈往後發展,形象愈不討好。他舉「爪牙」一詞為例,指的是鷹爪與犬牙,在《詩經.小雅.祈父篇》裏用來借代指天子身邊的衛士,形象勇猛;後來卻用來指代幫兇、同黨,變成了貶義詞。

農耕社會 狗無用武之地

狗的形象變差,張錦少估計與社會發展有關,「在以狩獵採集為主的社會裏,狗是獵人的得力助手。但隨農耕社會逐漸擴張,肉食主要來自圈養(即以稻穀等農作物飼養動物)。狩獵不再是主要的經濟活動,只成了帝王的娛樂活動」。狗雖善跑、勇猛,但在尋常百姓生活並無用武之地,地位一落千丈。

張錦少指出,中國早在商代已經有關於「狗」的記載,那時稱做「犬」。漢字裏以「犬」(犭)為部首的字不但多,部分的造字原意更相當有趣。例如「突」字由「穴」和「犬」兩部分組成,就是指犬隻忽然從穴跑出來,故會組成「突然」、「突如其來」等詞。而古時「自」有鼻的意思,古人又知道狗的嗅覺特別靈敏,便結合「自」和「犬」,組成「臭」一字來表示嗅覺,「我們用『臭』來代表難聞的氣味,是引伸的用法」。

而在廣東話口語中,有一個字讀作「標」,形容人走路很快,「例如說『標』出馬路、『標』向終點,正確寫法原來是由三個『犬』字組成——『猋』」。猋字指眾犬奔跑,繼而引伸出疾走、跑得快的意思。

聽完專家解釋字義及組字,相信小朋友對中文裏「狗」字的用法有一定了解,現在就嘗試拆解常用諺語吧!

(一)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古時,呂洞賓收留一個家境貧寒的讀書人,名叫苟杳。到苟杳成親,呂洞賓竟要求他頭三日不能洞房。苟杳覺得不合理,之後才明白呂洞賓擔心他因兒女之事而忘記讀書,故以此提醒。後來苟杳做了大官,呂洞賓家卻遭遇大火,便上京找苟杳,苟杳卻遲遲不答應幫忙。呂洞賓以為他忘恩負義,一氣之下回家,才見到苟杳已經為自己蓋好新房,並送上一堆金銀珠寶。由於兩人起初都不明白對方苦心,便有了「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說法。「苟杳」和「狗咬」讀音接近,不久後就演變為「狗咬呂洞賓」了。

(二)狗屁不通

最初寫法為「狗皮不通」,狗炎熱時用舌頭來散熱,是因為狗的表皮沒有汗腺,「狗皮不通」便指出狗皮膚的這特性,並用來形容說話或文章極不通順。「皮」和「屁」為諧音,後者的貶意更為明顯,便變成「狗屁不通」的說法。

(三)狗口長不出象牙

(圖三)出自元代雜劇作家高文秀的《好酒趙元遇上皇》,因為象牙高貴,而狗在古代地位較低,故說狗的口不能長出象牙,代表壞人或低下的人說不出好說話來。

(四)狗眼看人低

(圖四)狗面對比牠身形強壯的動物,如馬、牛等,一樣敢去追咬。根據民間傳說,狗之所以天不怕地不怕,是因為牠們眼睛會把大的東西看小,把高的東西看矮,故有狗眼看人低的說法。

另一個說法指,狗傾向只聽一家之主的命令,對主人特別順服,但對其他人就有敵對情緒,故用這句諺語帶出勢利、瞧不起人的意思。

(五)落水狗

(圖五)出自魯迅之手。他在討論社會政治議題時提到,與狗奮戰的時候,即使狗已打至跌落水,也要繼續用竹竿在水中痛打,否則狗重新上岸後會再次吠叫和咬人,或者把人濺得一身污水。「落水狗」比喻暫時失勢的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77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